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国运!

-------外国人视为珍宝、国人视为草芥

 

有视频的本文

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用“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进行总结,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人类共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软实力资源。从今天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不可持续危机以及人类异化危机等来看,西方商业文化不具有普世价值,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观使人类与自然及人类自身产生了和谐,反而使人类具有了和谐与可持续的未来。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中华民族是诞生在中国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的,但一百多年来,西方的侵略,战乱,灾荒和各种运动斗争,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西方的污染,使中华传统文化到了灭绝的边缘。当一种文明没有继承人的时候就是它即将灭亡的预兆,当一种文明没有继承人的时候就是它即将灭亡的预兆。不但如此,传统文化还成了社会大众嘲笑的对象,大家对它的印象是丑陋的,封建的,落后的。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境地。据调查,2000—2010年,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锐减为如今的不足3000个。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 374 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到 2013 年,全国仅存剧种286种,15年间消亡了88种。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过曲折的历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一股全盘否定的风气,文化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把账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头上,这是看病找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毋庸讳言,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当前,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者西化思想严重的人仍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此外,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退步。虽然知识的丰富今天较之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文化的基础在动摇,对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时,在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是追求的对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饭吃的工具。在一个轻视文化、排斥文化的社会,是难以产生文化大家的。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学贯中西,无论什么专业,首先是知识广博,学养深厚,这一代人已经过去。

2011年3月,日本发生九级地震和海啸,在这次巨大的地震和海啸之后日本明仁天皇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号召日本国民振作精神,勇敢的活下去。六个月之后2011年9月年近八旬的明仁天皇盛情邀请中国儒释道的大德到皇宫里会面,天皇当面请教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如何化解灾难,明仁天皇十分崇拜中国圣贤的教导,他曾经潜心研究过《了凡四训》这样的经典,而《了凡四训》所论述的正是趋吉避凶,改变命运。面对日本空前的劫难,如何化解,如何避免,中国的古圣先贤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

通过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看看我们中国人众志成城,全面抗战,绝对服从政府的防控措施要求,本次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胸怀和格局,不是一句简单的语言所能表达的。华夏民族表现出来的那个决心和团结,使得疫情得到了及时和有效的控制。给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做出了表率和榜样。在这次的新冠疫情疯狂传播史,反观西方的国家领导人、政客及政府工作人员,到一般的平头百姓,都要的是“自由、民主”。然也,如果你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有“自由和民主”吗?中国的口罩有天线,被用来监听美国的,听着怎么觉得要多荒唐就有多荒唐,只能说以美国人为代表的的西方人的逻辑真的是跌破人的三观。最终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染的人数183684533人,https://www.haoyunbb.com/news/3/39230.html死亡的人数光美国就达到了百万人。西方人认为戴口罩就是病人才要戴的,但是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和近距离接触。戴口罩是最基本的第一层防护网,然而就连这一点最起码的常识性的动作都做不到,那么还指望他们拯救全世界吗?那真的是天方夜谭,从这次的病毒疫情上就可以看出来西方人的自私的本质,狭隘的心胸和虚伪的本性,从文化的本质上讲就是三观不正,宣扬自由民主,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华夏文化更教人“仁义礼智信”,欧美等西方文化吹嘘“自由、民主、个人主义”,因为中国文化更加的谦虚、随和和人性,欧美等西方文化更加的以掠夺、殖民、战争等方式来。

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厚德载物”、利他、利社会的精神

厚德载物指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

《周易》中有一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常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自强不息从字面上比较理解,它指的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的状态。那么“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呢?“厚德载物”指的是品德如大地一样厚实能承载万物。古代多用它来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现在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其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里涉及的道德范围比较广,其要求也比较高。在现代生活中,一个人能做到厚德载物是很难得的,而厚德载物这一优良品德也应该表现在多方面:首先,厚德载物表现在待人接物方面,它要求人们需要有宽容和海纳百川的心胸。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对待事物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在一些大恶之人之事面前坚持原则,但在普通事情上,需要学会容纳,容纳别人不同的做法,容纳别人的错误,容纳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要做一个心中永远充满怨气和不满的人,那样很容易让自己走向极端。心胸狭小的人很容易在一件小事上纠结不清,让自己钻在牛角尖,这样的人称不上厚德。将自己的眼光放远,心胸放大,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更多的事情。厚德载物还表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无私奉献之情。无私奉献,大到为国家社会奉献出自己的所有,比如士兵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小到在别人有困难之时,伸出一点点援手,奉献自己的一点点爱心,这些都是厚德载物的表现。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教育如何做人的文化,主要帮助我们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三;心与物质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之中都要面对的,处理好这三种关系了,做起事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那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呢?就是一个“德”字。《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古人的教育重心,其实就是德行教育,所有的经典、学问,都是为提高德行服务的。可最近两百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人们更加注重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德行教育,就出现了下面这六种现象:

一,只关心自我,不在意他人

现在人冷漠无情,自私狭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只知道利己,不知道利人。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别人即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与我无关。这就是因为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二,只知道有人,不知道有天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在做,天在看”,古人敬畏天地,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不敢做违背良心伤天害理的事。现在人不信传统文化,不信古人,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什么都不怕了,所以什么都敢干,比如乱砍乱伐、污染环境,造成自然灾害,比如卖假疫苗、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等等,数不尽数。

 

三,只知道物质,忽视了心灵

古人重视精神的升华,现在人重视物质的享受。古人懂得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以古代物质上虽然并不发达,但人们生活却很逍遥自在,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能看出,没有优雅的心境,是写不出来的。现在人目光短视,只顾眼前物质享受,陷入无尽的物欲之中,不能自拔,所以虽然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人心越来越浮躁,快乐越来少,烦恼越来越多。

四,只知道读书,忘记了悟道

古人做学问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悟道,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德行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学。现在人读书,不是追求“道”,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学历,为了找工作,所以才出现了明天高考今天撕书的现象,跟古人追求的“道”,一点都不相关了。

五,只知道利益,忘记了道义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只是最末端的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现在相反,重利轻义,现实主义观流行,什么事都拿利益来衡量,很多人都是见钱眼开,只要有利可图,根本不管什么道义不道义。

六,只知道生命,忘记了慧命

古人不仅重视生命,还重视慧命,人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慧命可以永垂不朽,比如孔子、老子,虽然他们的生命也不过是短短人生几十年,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可以绵延不绝,天长地久,永远被人怀念。而我们现在的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死后到哪里去,及时享乐主义盛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只要活着的时候舒服就行了,哪管死后洪水滔天,被人唾骂。

所以,传统文化真的到了补一补的时候了,真正的教育,是做人,是增长智慧和德行,光学知识(技、艺),还远远不够,必须重视德行(思想道德)。

 

中国文化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简单概括的的话就是“五伦五常”。

  一、五伦:古代汉族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中国的五常人世里,是崇拜智的。却不能是狡诈之智,任何一种都是先天之智。知是自我的觉悟,智是于他的觉悟。所以说,知与智是一种道的修行。

  1、仁,即二人。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佛家偈语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播

这原本是佛教的一句偈语,但是却容纳了这世界上的许多至深的道理。

“命由己造”是佛教因果的法则,我们的生与死是由自己所作,受因缘果报。“我”才是一切的根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的人生,全由你自己做主。人生的修行其实是修心。一个人想成就什么样的命,想走什么样的路,取决于心的方向。

 

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面相的好坏与其心灵的善恶是相应的: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

相貌往往就是内心的真实写照。万法唯心造,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其实都是自己的心念所感召。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个人身上所携带的正负能量的多少完全是由他所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态来决定的!看到本质即看到真相。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

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心宽体胖就是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归根结底: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1、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3、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辩证思想   老子的学说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天才地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就是事物的相反相成的规则。事物所包含的两个对立面,都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对此最生动的解释,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以及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然,这种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道家的缺欠是没有强调这种必要的条件。老子还说: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对于一件东西,你损伤了它,反而让它受益;你让它获得收益,反而伤害了它。对于一块玉石,你雕凿、打磨它,使它有了耗损,可是它被雕琢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价值大大提高。又如“画蛇添足”,虽然给蛇多画了几只脚,却破坏了蛇的形象。有人说,现在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拼命地给孩子吃高营养食品,结果造成孩子营养过剩和肥胖症;若是让孩子每天拿出一些时间做些家务劳动,则孩子不但能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而且还能懂得事理。)老子还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委曲才能保全,枉屈才能矫正。低凹才有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则有所获,贪多就会迷惑无所得。因此,圣人把握着万物的本原“一”,将它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标榜,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表现,才体现自己的高尚;不自我夸耀,别人才承认自己的成就;不自以为贤能,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正因为与人无争,就没有谁能和自己相争。古人所说“委曲保全”,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结到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带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之伟大复兴!

 

 

顾绍骅于2022年4月1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