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近期,上市公司掀起一股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公告的热潮。比如在2月26日,沪深股市就有包括电光科技、上海建工、胜利股份、华统股份等13家上市公司发布相关公告。来自东方财富Choice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公告的上市公司已高达130家。个人以为,在此背景下,要谨防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从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发布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公告看,呈现出某些方面的特点。比如发布相关公告出现扎堆现象。在2021年度报告披露期间,在某些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前期,这么多上市公司发布计提资产减值的公告,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众多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既涉及非货币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等),也涉及货币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等),可谓面面俱到。而从金额上看,有的计提资产减值的金额较小,像电光科技包括存货、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商誉等计提资产减值的合计金额也不过1134.73万元;有的则金额巨大,像苏宁易购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高达254.75亿元,也不是一般上市公司能够达到的高度。
 
    因行业、环境发生变化,或资产价值出现跌价等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来反映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此种行为,监管部门也要坚决说“不”。
 
    比如某些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来达到财务洗澡的目的。某些上市公司在某单一年度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巨大,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可能。通过实施财务洗澡行为,可将此前隐藏的问题一次性“洗”干净,进而让一个“全新”的上市公司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通过计提资产减值的操作,达到规避退市的目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是一种正常的会计处理行为,但如何计提、某一年度计提多少,个中又是大有文章的。退市新规下,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面临退市风险,此时,上市公司可能在前一个会计年度大额计提,下一会计年度冲回的方式,来达到净利润为正的目的,从而规避退市的风险。
 
    此外,上市公司还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操纵财务数据。应当计提的年度不做相关会计处理,本应计提金额较小的,却巨额计提,如此,上市公司的利润被操控。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是值得商榷的。
 
    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调节利润,将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将导致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上市公司每年都要披露年度报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披露年度报告也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披要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计提调节利润,将严重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此外,一旦上市公司利润被调节,毫无疑问也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作用。虽然目前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但投资者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了解,最直观、最全面的方式仍然还是年报。毕竟,上市公司年报涵盖的信息量巨大。但如果财务数据被操纵,利润被调节,投资者将无法看到一个真实、全面的上市公司。根据这样的年报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投资者因之利益受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此,针对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频现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有必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巨额计提的上市公司而言,不能仅仅只是下发问询函、关注函了事。必要的时候,沪深交易所可启动现场检查的程序。而且,对于那些存在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规避退市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及责任人员,一经调查属实,也定要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