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为什么需要总承包商?


   企业数字化转型谁在主导推广数字化产品的公司会说是客户的IT部门,因为他们首先拜访的是IT部门,其次、再次拜访的还是IT部门,他们在等IT部门向他们的领导汇报,在等IT部门的反馈。既然大家都知道最终决策者是老板,项目成果需求方是客户业务部门。那么为什么数字化产品公司不直接对接企业决策者或业务呢?毕竟他们才可能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导者。存在即合理,绕圈子有以下原因:

 

  • 碎片化产品功能难以支持与决策者谈成果。以目前火热的数字化为例,移动、电信等运营商推的5G缺乏实用场景,而物联网涉及主要是设备数据采集,以及部分数据湖概念的数据中台,但缺乏信息系统那种打通业务场景的应用。除了低价值的设备运维,其它方面应用都需要和信息系统打通,存在不确定性,销售时难以承诺效果。信息产品也存在类似情况,尤其是针对某个行业的专业信息产品,例如服装业的标准工时GST,高级排产APS,开发产品的公司已经把产品打磨的很到位,也进入了顶级企业,但是这种“碎片功能”产品要产生可见成果需要其它信息系统的配合(决策者只看成果),产品本身也因技术性极强,初步接触客户常被安排到IT部门陈诉,好一点进入车间洽谈,但其功能与车间业务人员技能骄傲有冲突。

  • 客户自身难以承担总承包商角色。在此不排除一些顶级企业赋予IT部门或某个部门足够的权力去承担转型推动任务,其中需要这个部门即懂各个模块的数字化产品,又足够了解业务需求,还有有强大的推动各系统对接转型的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缺乏这样的能力和足够的动力,因为数字化转型过程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其投入产出很难估算。看到过成功的,也是惨胜的感觉,过程成本太高,不确定性持续时间太长。

  • 国际背景第三方总承包商太贵。IBM、“四大”会计事务所为主的第三方数字化总成本商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效果可见,但收费昂贵。而且在管理转型落地方面,仍是培训为主,并不对结果负责。

 

IBM总裁郭士纳作为IT服务总承包商发起者,在其“大象也要跳舞”一书中有如下表述:

“因为到头来,每个产业都有一个整合者。当然,在这些环节中的不同阶段,还会有只为某一个成品提供部分产品的企业,例如,汽车工业中的钢铁制造商、家用电器的零配件制造商,或者金融服务中的营销商或税务申报代理。但是,在零部件到达客户手中之前,有人不得不坐在生产线的最后,将所有这些部分产品以一种有创造价值的方式整合到一起。实际上,这个坐在生产线最后的人,就是在担负着将产品部件(部分产品)转换成价值的责任。我相信,如果说IBM有什么独特的位置或独特的行为能力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是坐在生产线最后的人的那个角色。”

 

在复杂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投资前,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管理痛点(诊断),因为数字化最终解决的是管理问题。需要知道实施范围(规划),最好还能事前预估实施阻力及效果(模拟),最终希望有一个总承包商的角色从头至尾负责项目落地(转型变革),成为坐在生产线最后的人的那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