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合力创始人兼总教练彭小东:广告本身没有什么阶段性目标,而是品牌资产的投资和储蓄!


 全球华人总裁卓越行销力导师暨中国广告传媒培训第一人,品牌竞合力暨切割领导力艺术创始人兼总教练,打造中国实战狼性广告销冠特种兵总教练,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实战营销导师,央视品牌顾问彭小东导师:广告本身没有什么阶段性目标,而是品牌资产的投资和储蓄!我们知道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消费升级是未来10年不变的主题。新消费新品牌经济增长成为一种趋势,此时新老品牌竞争的大时代已经来临。那么,品牌传播升级趋势都有什么明显的新特征呢?

品牌配置新格局;

媒体分化更明显;

从追求“品效合一”到“品牌营销的三合一”;

品牌传播从碎片化回归中心化;

流量红利结束,品牌广告回潮。

1、品牌配置新格局

根据2020年消费品市场的新特点可以判断,2021年品牌发展的一大趋势──新品类的流行带动新品牌的崛起。而2020年诸多品牌的崛起在其背后普遍有个传播共性,既对于广告主和品牌而言,将线上与线下、内容化与场景化高效结合,通过互联网引爆品牌。两者的交互和共振在后疫情时代助力了品牌强劲复苏和增长,媒体格局也正是在此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快速发展,而传统媒体也纷纷积极转型,迎接媒体格局新时代。

马太效应:两极化、头部化趋势显著,2021年全球广告市场的复苏预期强烈,这将会是整体改善,还是局部改善?虽然结果还不得而知,但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共存象限,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力量都有。有一些趋势,在2020年已经显现:头部媒体逆势增长,马太效应显现,2021年将依然持续。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实力较强的品牌反而视危机为商机,抢占市场份额,形成了逆势上扬的势头,建立了更积极的公众形象。当消费者内心不确定感上升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安全感、信任感更强的品牌。

2、媒体分化更明显

不知不觉中,媒介已经全方位地入驻人们的生活,广告变得无处不在,在每一个可能的和不可能的角落出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广告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泛媒介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媒介,成为广告的载体,传播信息的渠道。与其花大价钱去争抢媒体的头部资源,不如打开思路,去发掘更好玩的品牌跨界玩法。毕竟,现在的饮料瓶身、快递包装盒、共享单车车身等等,都已加入了广告公司阵营,成为品牌们放飞想象空间之地。最大的媒体,并不见得适合于所有的广告主,玩出惊喜和新意,才更能赢心。

彭小东导师认为:未来有两类媒体值得投资:“关系媒介”和“稀缺媒介”广告主需要适应正在重塑的媒体价值和分类标准。未来有两类媒介适宜投资:“基于关系的媒介”和“基于资源稀缺性的媒介”。基于关系的媒介,通过无数个传播者的个人连接具备了相当的传播权力,成为了一张庞大的社会流动信息网络的节点,建构了一种生活化的信息流动。基于资源稀缺性的媒介则是一种一对多的信息传播,中心发布,统一把关的权威信息流动。二者共同建构了丰富多样的媒介生态群落。

全球户外媒体处于数字化进程中,数字化驱动全球户外媒体广告收入持续增长。相比电视、平面、电台等媒介,户外媒体是唯一能保持广告收入增长的传统媒体类别。户外媒体线上化初有成果。数据化助力户外媒体实现千楼千面新业态。未实现在线推送广告内容之前,社区电梯广告业务销售模式相对固定。广告主仅能在投放城市、投放周期等维度选择。随着社区广告实现在线推送,点位和时段维度释放出来,可供广告主选择,继而形成“千楼千面”新业务模式。

3、从追求“品效合一”到“品牌营销的三合一”

2020年,随着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营销的火爆,人们见识了转化类广告、效果广告的威力。但过去经常谈到的“品效合一”,更多侧重于基于流量所驱动的交易场景,很多时候往往掩盖了品牌的价值,忽视了品牌作为心智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品牌经过实践发现,只单纯地追求流量,仅仅关注在交易渠道上,并非长久之计。

当品牌没有一定的知名度,消费者的信任很难建立,因为信任源于熟悉和认知。越知名的品牌搞直播或打效果广告、流量广告成果越好,只有品牌基础打好才能事半功倍。品牌是长期价值的持续累积,流量是品牌价值的短期变现和收割。短期看,打品牌广告不见得立刻带来销量成长,因为品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越过拐点才能带来持续上升,一旦建立了消费者认知,品效必然是能够协同的。品牌是品质保障,是溢价能力,是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品牌降低了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易的成本,提升了价值感知和期待,无论是留存老客还是拉动新客,拉升销量还是提升价格,品牌都是基石。

4、品牌传播从碎片化回归中心化

互联网传播天然携带的碎片化特征,曾一度令网红经济和长尾效应得以享受长达五年以上的黄金发展期,如今却慢慢显露它的弊端。互联网流量进入了下半场,流量主要靠打折促销,不仅不能打造品牌,还可能对品牌造成伤害。现今品牌打造需要从互联网碎片化、粉尘化向生活中的中心化媒体再度回归,通过品牌引爆和反复提示,建立品牌信任和社会共识,正成为新的传播趋势。反碎片化传播是趋势,也是思维方式。

5、流量红利结束,品牌广告回潮

现如今的海量信息,让精力有限的消费者反而不堪重负,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加依赖品牌。当信息量爆炸的时候,品牌是信息的减化器,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做信息减化,降低自己的选择成本,品牌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在这个背景之下,品牌广告回潮。流量红利结束,流量成本不断上升,使品牌广告重新受到重视。实际上,火了2020年整年的直播带货,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对品牌的重视。因为,有一个本质不会变,消费者是根据品牌来选择的,品牌才是真正持久的流量。所以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流量广告和品牌广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效果广告是让人“买”,品牌广告是让人“爱”。没有爱的“买”,无法持久。所以只要是有品牌持续成长意愿的广告主,一定都会重视品牌广告的投入。品牌广告的作用是实现心智预售,渠道与流量的作用是实现促进成交。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内循环的大背景下,中国本土品牌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消费能力和意愿的双升级,新品类新品牌成为创业者和消费者的共同追求之一,新老品牌竞争加剧,品牌广告将浪潮汹涌。

新消费时代,随着供应链的提升和营销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卷”似乎已经演变成一种行业常态。“内卷”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同质化和低水平的竞争,聚焦在战术层面的摩拳擦掌,失去了更本质和更宏观的竞争思考。

通常来说,品牌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最核心的营销闭环:

01、精准的传播内容:你的内容是消费者需要的吗?

02、充足的媒介力量:你的媒介具备市场引导力吗?

03、关联的营销链路:你的种草前置任务完成了吗?

如果营销带来了知名度的提升,但是却没有形成相当的销量,或者没有形成一定持续性的的复购,那么应该按照这个闭环,重新思考是否陷入了某个环节的营销“内卷”。

01、精准的传播内容:你的内容是消费者需要的吗?

互联网环境下,营销需要根据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制定策略。很多人认为营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销售转化。其实,如果品牌的传播内容没有定位到适宜的阶段,再多的传播也难以形成可观的销量。因为消费者需要经历“认识——认知——认同”的过程,才能过渡到购买、复购的环节。

首先,了解品牌名称、商标和品类;

其次,记住品牌的功能效用与差异化优点;

最后,形成在情感精神和行为上的连接。

一般来说,传播的目的不只是直接促成销售,更要解除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心理阻碍。如果不解决这个阻碍,即便是免费的商品,消费者也会嫌贵。因为消费者还要额外承担这件商品的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学习成本、身份形象和安全风险等。

02、充足的媒介力量:你的媒介具备市场引导力吗?

有了一个像钉子一样精准的定位口号和传播内容,就需要一个像榔头一样有力的传播工具。很多无效的营销恰恰忽视了运用“榔头”的基本原理。

品牌广告要以中心化对抗碎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品牌的话语越来越碎片化,消费者的认知逐渐被瓦解成模糊的印象,难以建立长期的品牌认知关系。品牌对抗碎片化的重要方法是借助集中性的营销媒介力量,重新回归到消费者的心智中。

品牌广告要以重复率对抗遗忘率,重复性会引发认知放松的舒服感和熟悉感,一个信息反复出现没有带来不好的结果就会变成一个安全的讯号,安全的就是好的,熟悉了就容易喜欢。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单纯的曝光效应。

彭小东导师:“宣传的本质在于重复,受众的本质在于遗忘。要掌握传播的原理,以重复对抗遗忘。不要痴迷那种绝妙的刷屏文章,一个受众不会去看第二遍的东西,就是一夜的焰火。”

品牌广告要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近年来,一些品牌创造过现象级的刷屏热点,但是却被质疑有声量无销量。因为流量本身创造不了品牌价值。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运气,要通过确定性的手段取代不确定性的投入。

03、关联的营销链路:你的种草前置任务完成了吗?

现在消费者评价品牌的机制进化了,消费者发声变得非常简单。的确,品牌是属于消费者的,品牌主只是代运营这个品牌。消费者不仅需要直达内心的品牌广告,也会主动搜索了解产品信息,验证传播内容的可靠性。产品评价逐渐成为决定消费者从认知转为认购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传统互联网营销语境,常常忽视品牌广告和社交媒体营销的关联。如果说社交媒体营销被视为种草,那么品牌广告就是种树,追求建立根深蒂固的用户认知。当认知的大树牢牢占据用户心智后,种草才会取得更显著的收益。

这就是为什么在直播带货领域,取得销量榜首的品牌,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大品牌,这些传统大品牌一直以来投资的品牌广告,如今在新领域也取得了回报;品牌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一时的效果,而是在正确战略下,追求长期的收益。正如彭小东导师经常分享的:广告本身没有什么阶段性目标,而是品牌资产的投资和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