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情节


   强者崇拜,救世主情结,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历久弥新,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

  行为经济学认为,正是人们的这种心理作用造成了非理性的繁荣,也使得经济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这让很多事情变得无法理解。

  这其中,在于很多人、很多企业基于这种大众普遍的心态,采取一些助推的措施,引导人们过度的消费和投资,从而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活动。

  当然,所谓的救世主情节也不仅及此,而是人们盲目地崇拜一种颠覆性的、不以常识理解的事物,比如比特币。

  它一时间风起云涌,几年来,吸引很多人炒币,想以此获取成功,比特币不能作为正常的货币。

  法定货币与黄金脱钩以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用,在于政府以此收税,也在于它与经济活动普遍联系,而比特币绝对没有这些支撑,它需要复杂的计算进行挖矿,很多的经济学家将之称为一场骗局。

  所谓骗局,必然是一场掠夺,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隐患,引发经济危机。

  人类文明发展至此,之所以能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于人们日益明白这一点,以采取政策措施防范出现掠夺或者大规模的掠夺,积极有效地保护人们的财产,从而增强社会安全机制,促进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更加稳定、持久的发展。

  而这并不意味着救世主情结的消亡和掠夺现象的消失,它必然依旧存在,而且还要经历更加长久的斗争,矛盾的双方始终相辅相成。

  科技日益进步,他们便打起科技的幌子,兜售新鲜的理念,诱导消费者或投资者,从而实现他人财富的掠夺,乃至零八年金融危机也在于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实际上是一场掠夺,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危机。

  所谓助推,其实也在于救世主情结,而很多助推的活动本来就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因为成为一些人的信仰,它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让那些原本充满理智的人也裹挟在其中。

  通讯、交通日益发达,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会很快传播开来,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几块傻子或疯子演绎一套经济理念,而正因为傻子或疯子集中起来,人口数量庞大,也会迅速传播开来,让更多正常人信以为真、参与其中,为他们所摆布。

  存在即合理,只要有足够多的拥趸来推动,任何的谬误都会赢得市场,而且能够快速的开疆扩土,进行病毒式的传销,成为人们奉行不渝的理念,而且经久不息。

  因为救世主情结的存在,不管是多么荒谬的经济理念,只要一旦传播开来,若要理智反驳和推翻,会成为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曾经,普遍认为愚弱的基层民众具有强烈的这种情节,而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也让他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聚集起来,将他们愚昧的观念行销开来。

  当然也并不为以基层群体为最,娱乐圈更是如此,很多的小鲜肉,在人们不经意之间,在资本操控之下,经过专业团队的运作,悄然走红,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他们日进斗金也挥金如土,他们口吐莲花,成为大众模仿的对象,他们为很多品牌代言,互相推进,彼此成全,让更多的人被裹挟或洗脑,由此形成了庞大的经济网络。

  一些人特别是某某工作室、某某公司,他们以组织的形式聚集起足够的力量,向大众推销救世主的情节,推销眼花缭乱的理念,为大众洗脑。

  构建以他们的组织为中心推动的市场,市场并非完全充满理性,也正是因为市场的助推,才会产生各形各色的经济组织,而它们并不参与社会革新或社会生产,只是以市场的力量或者操纵市场的力量,为大众洗脑,构建资本生利的格局,损害整体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广大消费者或投资人利益的损失。

  克鲁格曼说很多共和党人否定气候变化,他们实则为传统能源企业的代言人,不惜以传播谬误保护那些集团的利益,这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普遍存在。

  经济社会或者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法无天,也并不能纵容打开市场的旗号,行销各种有毒的理念,加强监管,引入监督、竞争成为正确的方向。

  除去以组织的形式操纵市场的力量之外,其实这里也普遍存在杠杆原理。

  爱因斯坦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起整个地球,在这些活动中也普遍存在杠杆机制,比如政府投资,他寄希望于乘数效应,扩大社会需求;比如投资机构优选初创企业,也是想以今天的1元投资换来未来200元的收益,突出体现着杠杆的作用。

  一个村镇只要有三个人在北京搞批发,就会带动半个村镇的人涌入北京从事这个行业;一个城市只要有十个人移民加拿大,就会带动起几千人移民加拿大。

  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如此的伟力,那么,那些想要通过救世主情节、为大众洗脑而组建的组织,通过操控市场的力量更是如此,这远非单个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纵观于此,人们也许会为这等经济现象的出现感到悲哀,但是人们吸取了旧的教训,又会接受新的教训,如此往复,这才是整个经济社会常感悲哀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