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使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转型升级


 

 

农产品供应链是通过控制从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及分销等一系列过程所产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而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者、经销者、消费者之间利益。当前,国内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流通环节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运行成本过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上游农户和下游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互联网+”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实现1+1>2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深度融合,促使供应链渠道呈现多样化,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多渠道网络,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一)上下游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

 

上游以“小农生产”为主,农村经纪商层级无法避免。至2016年年底,我国有2.3亿农户,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达2.1亿户,生产经营非常分散,集中度较低。受制于生产源头农户的分散性,以及各地生鲜品种、质量、价格不统一,中间商很难跨越经纪商直接向农户采购,使得当前供应链无法避免的增加了农村经纪商层级。

 

下游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电商齐头并进带动直采。从下游生鲜终端渠道销售数据来看,2016年73%生鲜通过传统农贸市场交易,仍稳居零售端市场主体地位,超市生鲜销售占比仅达22%,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超市生鲜销售超70%的占比,但其始终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还有很大渗透空间,电商份额虽占比较小,但其上升速度相对较快。

 

(二)供应链节点之间信息不对称,“牛鞭效应”显著

 

信息流是连接农产品供应链中生产、流通、加工以及消费各个环节最为重要的媒介,信息的共享能够更加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减少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然而,目前农产品信息化基础平台在各大主体间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消费者多元化信息需求不能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共享,从产地到销地造成了供应链中的信息壁垒,增加供应链环节各个主体的市场风险。

 

(三)供应链硬件环境差,物流操作难度大

 

对于农村来说供应链构建难度大,农村道路、通讯条件、仓储条件、农户意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对配送车辆的限制、缺乏共同配送体系、货损率高也是突出问题。目前,我国有6000多个与农业相关网站,但这些都相对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晚,设备缺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不完全冷链、暴力搬运等现象。另外,供应链成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缺少相应的联动机制难以做到信息共享和问题反馈,限制了供应链各个伙伴的良好合作。

 

(四)缺乏农产品溯源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农产品溯源业务以农产品追溯码为业务信息传递载体,以农产品追溯标签为表现形式,以农产品溯源信息管理系统为服务手段实现对各类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仓储及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并对农产品追溯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预警,让消费者可以随时查询食品的相关信息。由于我国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行业内也缺少成套的设备,导致溯源机制难以建立,更难做到每一个流通股环节的可溯源性。

 

二、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主要包括分别以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大型超市主要从生产基地、批发商、农民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等渠道采购农产品,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有利于溯源系统建设。然而,以超市为主导的连锁模式采购方式多样、难于管理,辐射范围有限、市区难以配送等问题较为突出。

 

以农贸批发市场为主导:农贸批发市场一般建在农产品产地附近,是以粮油、畜禽肉、蛋类、水产、果蔬、茶叶、花卉、棉花、橡胶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交易对象,提供买卖双方长期、固定场地设备设施,并具有形成价格、信息展示、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场所。目前,国内70%以上的农产品经由该模式进入老百姓餐桌,是连接产销双方纽带,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未来,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发组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代表农户的利益。当合作社位于上游时,它能为农户提供化肥种子等;中游则可以对生产活动及行为进行指导和质量监控;下游时,可以收购农产品。由于合作社是农户集体代表,有利于为生产者争取最大利益。

 

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以“农户+(批发商)+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为主导的模式,农产品经过进一步加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后以更高价格进入市场。然而,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种类、品质有着特殊的要求,相当大一部分产品无法达到标准,同时,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市场容量却小得多,难以消化产量巨大的初级农产品。

 

三、基于“互联网+”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

 

(一)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的整合者,它对内部和外部具有互补性的服务的供应商的各种资源、信息、技术、能力进行统一管理,为客户提供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未来存在的第四方物流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多种企业进行服务,集成第三方物流,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它将是未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有效方法。

 

(二)以乡镇为单位的合作社整合模式

 

以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是松散的和小规模的,这样的合作社规章制度往往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抗风险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数量多,农产品产量大,影响力大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另外以乡镇为单位往往是政府牵头,有着可靠的保证,在合作社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更具有优势,有利于农产品做强品牌和快速响应消费市场。

 

(三)基于平台商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户+互联网+物流模式:架起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桥梁,不仅降低“牛鞭效应”,而且最大程度上保证货源和品质,同时,完善的售后评价体系使得农户卖的开心、消费者吃的放心。

 

生产基地+新媒体+批发商(大型连锁超市、生产加工企业):

 

互联网时代,基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高精度图像、文本、声音展示产品具体可感,吸引批发商、大型连锁超市和生产加工企业前来采购,减少中间环节,简化交易程序,提升供应链效率。

 

(四)发展农产品定制化服务

 

基于客户思维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是定制化服务。农产品的定制化服务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初级农产品可以在数量上、种类上和在外形上定制化;生产加工企业则可以在包装上、口味上、发货时间上定制化等。发展高级化定制,例如在生产基地的果园领养一颗树,从它开花到结果消费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栽培,农户只是提供指导意见,让消费者有自然新奇的感觉。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农产品供应链也相应产生许多新的发展模式,良态的供应链可以改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农产品产业流通效率,继而实现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