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应该造就所有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悼念袁隆平先生而产生出来的感悟!
汪华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先生已去,而其未竟的事业需要我辈继续努力完成。然而如何完成却令人费解,因为袁隆平先生是毛泽东时代培养与造就出来的人;他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科研工作作风都是毛泽东时代造就的,而且他1966年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后竟然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正因为如此,我们悼念袁隆平先生实际是希望后来人都如此;所有产生出社会如何造就所有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感慨。
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是来去匆匆;如果袁隆平先生不是毛泽东时代已经出名,恐怕我们今天社会依然会提拔到领导岗位;或者调到工业岗位,甚至也可能去搞房地产开发。因为这成为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任何人出名了就是提拔到领导岗位;搞农业的出名了提拔到搞工业的岗位,搞体育的出名了提拔到搞农业的岗位。正因为如此,这四十几年基本没有干一件事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竟然要求大学生与农民工竞争岗位的中国特色。
是啊!我本来是搞质量管理的人,而且超过了二十年;可我们的国策需要安排我们下岗,说组织安排我们去摆地摊。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才出现了造原子弹的竟然组织安排去卖茶叶蛋。而卖茶叶蛋发财的人,组织上又可以安排到造原子弹的岗位。这样的错位可不是特例,而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普遍现象。也正因为如此,这四十年我们社会只做一件事的人几乎没有;如你是心脏病专家,可硬是提拔到院长岗位;结果你的心脏病技术就只是名气而不是真正的创新了。而我们的院士挂名行政领导的比比皆是,所以院士才是我们今天中国社会的待遇而不是技术领军的概念。
我们看到发表于1966年2月28日《科学通报》的袁隆平的论文引发强烈反响。虽然我不是农学专业,也不搞水稻杂交研究;但是先生所写论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非常值得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科技工作者学习领悟。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目的就是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贡献。正因为如此,所以袁隆平先生一辈子都是在做这一件事;所以才取得了国内外共同承认的非凡成果。
正因为自己的感悟,所以袁隆平先生曾寄语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他表示年轻人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要被不好的现象所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因而袁隆平先生还曾寄语青少年: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它。
如今想一想,我如果一直在质量管理岗位上会如何;起码应该是为国为民争光吧。再看我们武汉市当年的半导体材料厂,实际比台积电的资历都老;但遇到改制,结果全厂改成卖菜的菜市场。如果它保持到今天,我们社会还会为芯片发愁吗?恐怕第一个芯片的社会就是我们中国大陆吧。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希望大家都干一件事,主要是我们今天社会到处都是两极分化的产业;所以鼓励自由流动,结果反而造就我们今天社会的产业更加不平衡了。正因为如此,借悼念袁隆平先生的机会我们呼吁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