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策划


       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策划的资源依托一般包括各类文化遗址、古城镇与古村落、礼制性建筑、纪念性景观、宗教活动场所、传统游憩空间,以及其它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数历史遗产现在的存在形态已经无法与其鼎盛时期相提并论,很难直接满足游客的观赏与体验需求。同时,部分历史遗产的主题也很难与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实现直接对接。此外,历史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投资较大,还要受到文物与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公约、条例的制约。因此,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历史遗产类的旅游资源开发策划难度相对较高,面临处理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需要寻找适宜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需要解决活化难题,开发年轻态产品,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过度商业化倾向。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常见形态有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纪念地(纪念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国家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线路、国际和平公园等,有些兼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水利枢纽文化教育基地等功能,可以根据需要申报或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品牌。

(一)体验场景塑造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天灾人祸和自然规律的影响,很多历史遗产或者灰飞烟灭、不复存在,或者受损严重、只留下断壁残垣,或者保存完好、但内部已经空空如也。在旅游发展中,只有品位很高的少数景点能够以满足部分游客寻古、探幽、怀旧的需求而存在,故意保存原来或破败、或没落、或荒凉的原貌,如圆明园。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景区都要考虑如何根据历史原貌和游客需求进行场景重现,为游客的参观、游览活动创设体验空间。在体验场景塑造策划中,恢复重建法、复原陈列法、有机更新法是常用的方法。推进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创设旅游消费新场景,是新时期体验场境塑造的重要方向。

(二)文化内涵展示

历史遗产类吸引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文化性,同时这也是开发利用中的一大难题。这是因为文化具有内隐性的特点,需要通过策划借助各种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成为游客的观赏和游览对象。文化内涵的展示既要考虑文化遗产的类型与性质,又要考虑游客的需求特点与行为规律。总体而言,文化内涵展示手段有静态展示法和动态展演法两大类型,在实践中经常结合使用。

为了展示封禅文化,岱庙管理部门在天贶殿东环廊北侧布置了封禅蜡像陈列,将东御座恢复了乾隆行宫的风貌。在进行静态展示的同时,还策划、推出了大型帝王封禅仪式表演,展现当时宋真宗祭拜东岳大帝的场面。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原型象征意义如表7-5所示。

7-5  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原型象征意义例举

序号

物象名称

象征意义

1

岩画

神秘、古拙、粗犷、抽象、凝炼、意味无穷、文明密码

2

房屋

家、温暖、归属;安全感、生活价值;心灵、情绪、内心世界

3

长城

意志、勇气、力量;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

4

牌坊

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纪念、传承;边界、区隔、提示

5

桥梁

征服、跨越、创造力;沟通、联系、和平;友谊、爱情;身份及状态转换;别离、漂泊、乡愁

6

城堡

寻求逃避、保护;封闭、隔离、自我防御;权力、地位、财富;古老、神秘、高贵;美好事物、抽象理想

7

宝塔

信仰、功德;光辉、圣洁、希望;镇压妖邪、改善风水、登高望远;文运昌盛、功成名就

8

火车

现代工业文明;力量、霸道、敬畏;紧张、冒险;时间流逝、怀旧;离别、等待、邂逅

(三)游客活动设计

《阿姆斯特丹宣言》指出,当文化遗产与当下生活发生互动时,其所蕴含的文化要素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为了实现历史遗产与游客需求的对接,历史遗产类吸引物策划中必须关注游客活动的设计,通过参与性活动来加深游客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认知,来丰富游客的游览内容,彻底改变“走马观光”的游览方式,如乌镇戏剧节、洛阳神都探案局等。

内乡县衙请文化馆馆长李茗公先生策划、创作了《偷银案》、《地契案》、《瞎子讹布》等知县大堂审案节目,推出了“知县迎宾”“知县宣讲圣谕”“正月十六看太太”等表演性节目,受到游客喜爱。在参观县衙之余,游客还可以到宛梆戏曲茶社内品一碗清茗,听一段宛梆名曲唱段。与之相应的,是文化旅游空间的业态管控与招商引资问题。

(四)文化资本运作

在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的策划中,应结合吸引物所在地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地方品牌塑造的需要,通过商业运作和经营,将遗产空间转化为休闲空间,把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品牌,让文化遗产在更多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的潜在能量。

例如,古隆中所在地襄阳市借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暨诸葛亮出山大型纪念活动”之际,开拓系列以“隆中”为标志和商标的产品,把“隆中”作为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以及地名、校名、交通专线名等使用,形成规模效应。

(五)优化运营模式

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与遗产空间涉及利益主体多样,产权关系复杂,应以建立激励补偿机制为根本出发点,优化开发运营模式。目前来看,相关的开发运营方面有三种模式。一是建立容积率转移或奖励制度,实施街区与其他区域“捆绑式”开发,以容积率移入区较高的经济回报来弥补移入区较低的收益。二是采取产权入股、产权托管、产权租赁等方式,实施政府、居民和社会资本产权合作开发,解决权属复杂及其导致的收益分配问题。三是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吸纳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金,实施非盈利性开发,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性。

香港特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台湾省的《古迹土地容积率转移办法》、日本的奈良社区营造中心、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都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专栏7-6

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经典案例

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用户通H5点击互动,能通过视频了解“供养人”文化,随机获得“智慧锦囊”,并可点击的“0.9元守护敦煌”按钮莫高窟数字化保护项目进行捐助。

景德镇古代瓷窑复烧:成功修复已经停烧多年并已坏损的镇窑,举行隆重的复烧和开窑仪式,让窑火千年不息,让技艺世代传承,探索“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模式 。

阳朔秘密花园乡村遗产酒店:来自南非的建筑师伊恩汉密尔顿利用旧村的老房子翻修而成,既保持了传统农村民居的含蓄古典美,又融入了西方现代的舒适和整洁。

巴斯“BATH”品牌计划:将文化遗产精髓解读为“快乐与健康的生活、创意的生活遗产、美丽优雅的城市风貌”,面向全球旅游市场推广“健康休憩地”形象,传播全新的生活理念。

墨尔本白夜节:地处CBD的市政厅、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成为创造魔法影像的画布,呈现出一个个充满故事的画面,向人们讲述着这些建筑的前世今生。

赖特故居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以赖特设计的建筑物为基础开发的纪念品就有上千种,建筑外观图案被用在雨伞、小夜灯灯罩、风铃、挂钟、杯垫、笔筒、名片盒、手机壳、金属书签、明信片、钱包、首饰、T恤衫、丝巾、手绢、购物袋之上,达近百种之多。

      (首发:李庆雷,王双全.旅游创意策划:原理方法案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版,第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