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道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第五节  道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道学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过不断的观察、研究、积累,而总结出来的,是中华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著作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周易·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以我的研究,是一个时代名称,即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经济生产特点的时代,而非后世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古代具体的“帝王”名。

  《黄帝经·十六经》也同样谈到了哲学理论如何产生的问题:“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有白有黑,有美有恶;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顺逆有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中国古典哲学赖以产生的大规模社会实践,依史科之载,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天文学观察研究

  依《易》经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之载,中国的天文学观察研究,早在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经济生产特点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这是在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以前的历史上。199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对河北阳原泥河湾地层的于家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者陆续在大量埋藏楔形石核的黄土层中发现了十余件陶片。香港中文大学热释光年代实验室所提供的有关它们的测定数据为11700年左右。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为距今一万年以上,其它地方的考古也有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片发现。这说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上,是中国社会发展从畜牧狩猎向农耕经济生产过渡的时期。其后,就是中国古代史家所说的“神农氏”历史时期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其卦画传承体系建立至今,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我一直说至少产生于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上,是采取一种比较保守的说法。到了黄帝时期,以国家组织的专门研究单位所进行的研究工作,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管子》、《阴符经》、《世本》、《吕氏春秋》、《新书》、《淮南子》、《史记》等书记载,轩辕黄帝“迎日推策”,“命羲、和占日”,“常羲占月”,“大挠作甲子”,“容成造历法”等。其时所制定的《黄帝历》,以及稍后的《颛顼历》,都是“四分历”,即将一个回归年定为365·25日,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了西汉的太初年间。所以,《尚书·尧典》记载唐尧所言的一年四时四象四仲中星星躔位置,并不是其时的实际观察结果,而是尧以前的历史观察记录。中外专家学者如比约、竺可桢等人的计算,其实际历史天象,都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世界哲学发展史显示,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都有可能成为哲学家,而唯有天文学家出身的哲学家,其哲学观点多为唯物论,少有唯心论。此足见天文学研究对于哲学理论研究影响的极端重要意义。

  第二,自然环境及生命科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对自然环境及生命科学研究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且主要集中在夏代以前,夏代以后就逐渐地向神学迷信方面转变了。

  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研究,应当说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首先注意研究和探索的,就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就将这种认识引入建设国家、保护环境、治理社会的政治生活之中。至少,在中国的上古就已经是如此。现代考古学研究证明,原始人类都是沿河而居,择高而处。沿河而居,是离不开“生命之源”的水;择高而处,是为了防止水患。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到都城、小到村庄之建,一般都选择依山、傍水、朝阳之地,主要的居住建筑物多为坐北而朝南,宅院方正。一般情况下,厕所建在西南角,院门设于东南角,且四墙围合而重门,今人谓之“四合院”。为什么要做如此布局呢?这是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一年四季阳光都是从南向北照射;在华北又是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如此,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就光照好,有利于人体健康;厕所建在西南角,刮西北风臭味就不进院;院门设在东南角,迎送宾客就朝阳、避风、从容;四外高墙围合,就既能保证居住安全,又有利于家庭隐私。这都是很明显的科学道理。现在,我们见到的“四合院”实物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就有人认为“四合院”这种典型的中国式民宅建筑始于明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种科学认识和积累要反映到建筑物中,并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格,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和发展才有可能形成的。至少,我们可以从河北蔚县的三关、筛子绫罗等仰韶、龙山文化的建筑遗址中,就可见到其明显的因素:“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皆为坐北朝南”。①再比如:在中国的历史上,封建帝王特别注重“封禅”,并给这种活动涂上了一层封建迷信的神秘色彩。其实,这在“五帝”时期,原本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作有计划的开采利用、维护国家安定的措施。管仲对此说得很清楚②。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发展历史。中医治病,是将人体看作一个复杂的、阴阳相互影响、制约、又始终保持平衡的整体,并同生活环境、气候变化、心理情志等多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辩症施治的。所用的药物多为自界的矿物、植物、动物制剂。这种研究,从现代考古学研究发现中证明,从中国尚未进入文明时代就已经开始。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又证明,早在夏、商时期,中医就已有药物、针灸、按摩、手术等各种疗法,并可分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门类。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中医经典著作在黄帝时期已有。按《国语》、《左传》之载,至少在周景王之时,心脏病的致病原理,就是连并非医生的普通知识分子都了解,并能

  够做出十分准确的预言的。此足见中医学理论在当时历史上的普及性。

  ——————————

  ① 张家口考古队:《一九七九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考古》1981年第2期第99页。

  ②  详见《管子·地数》所载。

 

 

 

  第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史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和探索,中国是全世界开展最早、重视程度极高的国度,并因此而确立了延续五千年的述史之制。忠实记述史事的全部目的,就是为让后世从其历史的成败、得失之中得到经验教训,以有利于后来的施政,有利于社会的更好发展。正是这种长期的研究,使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断言万物都是“化生”出来的。《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是将人类的起源,人类的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制度的建立,礼义产生的依据,同宇宙及万物起源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和论述。到目前为止,它是最正确、最完整的一个科学结论。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古代文献也论述得很详细:由猿而人之初,谓之“聚生群处”时期:“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①接着,发展进步到以树木、山洞居住防寒、防暑、防风雨、防野兽侵害的时期,中国古史便称之为“有巢氏”时期:“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②对于发明了用火的时期,便谓之以“燧人氏”时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③ 将中国社会发展到以畜牧经济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时期,命之曰“包牺氏”时期,正确的写法是“庖牺氏”。小司马解释说:“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④今人一般都书作“伏牺氏”;对于社会发展进入到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至中国国家制度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称之为“神农氏”历史

——————————

  ①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

  ②庄周:《庄子·盗跖》。

  ③  《白虎通·卷一》。

  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时期。此所谓“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①的史前史。这些,是历史学、考古学研究在今天也同样证明为比较正确的结论。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不仅开展得早,而且充满了客观、历史、唯物、辩证、求实的精神。

  中国的道学,就是在这种对于天文、地理、自然、生命、医药等各方面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中,提出并确立了自己的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

  ————————————

  ①商鞅:《商君书·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