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气的西南联大文化


  最接地气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舌尖上的联大

 

       定胜糕:为了补贴家用,梅贻琦校长的夫人韩咏华摆起了地摊卖起了自制糕点。为了更好地售出糕点,梅贻琦给糕点取名“定胜糕”,意为“抗战一定胜利”。

  汽锅鸡:汽锅鸡全靠蒸汽烹制,在烹饪过程中,蒸汽从气孔中徐徐而出,因而被美誉为“培养正气”。汪曾祺在《七载云烟》中也有写到“正义路边养正气,小西门外试撩青”。

  摩登粑粑: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凤翥街凤翥麦饼店所制。粑粑颇受西南联大女大学生欢迎,当时的女大学生打扮时尚,被称为“摩登”,“摩登”爱吃的粑粑就被称作了“摩登粑粑”。

  菌类:以干巴菌为代表,颇受联大人的喜爱。朱德熙夫人何孔敬的回忆录中充满菌子的片段,汪曾祺也写过“人间美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

  米线:联大时期玉溪街的煮品广受欢迎。以鳝鱼小锅米线和泥鳅小锅米线为主,紫铜锅里舀上高汤,放上小菜,加帽加米线,就能美美一餐。

  年糕:在当时的蒙自没有山珍海味,当地稻米也不是普通的白色,而是红棕色的,但学生一旦学会忽视稻米的颜色时,便毫无怨言了。他们尝过蒙自有名的小吃——过桥米线和又香又甜的年糕。在大西门外的货摊上,这两样东西被当作早餐卖给顾客,学生坐在低矮的木板长凳上吃这些美味。

  烧饵块:联大时期的昆明有一种平民小吃——烧饵块,一种大米做成的类似北方烧饼的食物,用炭火烤熟,抹上芝麻酱。半个世纪之后,杨振宁博士返回昆明,还提出:“我不吃酒席,就吃烧饵块夹油条。

  西南联大简介: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后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组成联大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理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80余载的更迭发展,云南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