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赋能者小米
作者:胡方敏
小米是雷军从金山软件董事长位置上退休、并做了多年风投后再次创业的公司。在金山软件扛着民族软件名号、以WPS苦苦对抗微软OFFICE、付出远大于回报的经历,让雷军明白了做事业必须顺应趋势,而不能逆势而动。由此,小米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前瞻性视野以及模式创新著称,给传统商业世界带来了一股新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正如以前所有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害怕腾讯一样,所有的硬件创业者都害怕小米。以前腾讯是凭借其QQ庞大的用户群以及自身强大的技术能力,跟随其它互联网创业者推出类似产品而后发制人;小米则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成熟渠道及产品方法论,帮助合作伙伴(也称为生态链公司)取得一个又一个硬件产品的成功。
通过赋能,小米在其周围构建了包括自身多元化产品和众多合作伙伴在内的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的成功构建,反过来又提升了小米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强化体验的能力,增强了小米自身的竞争力。
小米往往可以比竞争对手提前几年布局,在新趋势、新方向上很容易处于领先位置。但过于关注趋势也使小米有些先天不足,那就是面对当下激烈竞争时,往往没有打硬仗、打阵地战的能力和勇气。
小米注定是一家会被很多人研究很多遍的公司。小米机会多多与危机重重形影相随,腾飞与坠落、坠落与腾飞都在一线间。小米身上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小米通过赋能构建生态链
小米构建生态链有着清晰的逻辑和步骤:首先以极具竞争力的手机产品快速积累庞大的用户群、建设成规模的销售渠道、打造领先的硬件产品开发能力;其次,通过向生态链企业赋能,抢占一个又一个智能硬件市场机会,拓展更多客户及应用场景,并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连通,强化用户体验;再者,通过众多智能硬件进而引导用户使用米家等APP,反过来吸引更多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开发者接入自家的IoT应用平台,占领未来IoT生态的领先位置。
1、快速打造广受市场欢迎的手机产品,奠定生态链基础
小米创业初期,利用创始人熟悉软件开发的优势,做的第一款产品是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优化、定制、开发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米柚(MIUI),供人们免费下载。米柚良好的使用体验迅速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
在米柚成功的基础上,小米正式推出手机产品。在那个功能机为主、智能手机价格居高不下的年代,小米一开始就以好产品、高性价比的差异化定位,拉低了手机的购买门槛,对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米柚的良好使用体验和高配置的手机硬件,打造出了“发烧级”的手机产品,再加上互联网营销和厚道的价格,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小米2011年10月才正式发售手机,2012年手机销售量已达719万台,2014年已达6112万台。
手机业务的成功,为小米塑造了品质可靠、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形成了高水平的智能硬件产品开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也奠定了小米的江湖地位,这一切都为生态链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2、赋能生态链企业,抢占更多智能装备入口
平台型公司的价值取决于网络节点数量,物联网的价值则取决于可以连接智能设备的数量。小米要想进入IoT行业,第一步需要解决智能设备的普及问题。当联网设备达到一定量级之后,才有制定规则和标准的话语权,才能成就领先的IoT开放平台。
为了快速普及、扩大智能硬件的使用,小米采用“投资+赋能”的模式布局了众多生态链公司。参股而不控股的方式,既维持了小米与生态链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又确保了生态链公司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同时,小米还提供了包括产品定义、工业设计、融资、渠道、品牌、供应链等在内全方位赋能,快速帮助生态链公司取得成功。
通过手机业务的发展,小米塑造了国内智能硬件领域几乎最强大的赋能能力
小米对生态链公司的赋能包括:
首先,渠道和流量红利。只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小米的渠道都能让这些公司快速成长。截止2017年9月30日,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4000万只,小米渠道手环销量占华米(小米手环供应商)全部手环销量的90%左右。润米的一款299元拉杆箱在小米商城的月销接近1.2万,而在润米自己的官方商城月销量只有1982。小米渠道对生态链公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次,小米品牌的背书,让生态链企业与大公司合作、以及走向国际化更加容易。比如润米,通过小米的品牌背书成功实现与intel合作,用intel的芯片制造智能跑鞋;小米曾帮助纳恩博收购平衡车鼻祖Segway,从而为纳恩博走向全球奠定了基础。
第三,融资支持。小米公司自身或关联公司顺为资本等会投资入股,成为小米生态链公司也更容易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
第四,小米成熟的商业模式、管理哲学、产品方法论,以及仍在不断进化中的理念,对新创业公司来说是商业案例和商业教材。趣睡科技创始人李勇说,“加入小米生态链后,小米在设计、营销和供应链管理上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不仅是理念和渠道的输出,包括大量无形资产的赋能,对趣睡科技的快速成长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五,与众多的米粉互动可以让公司收到很多反馈,得到粉丝的喜欢,迅速获得比较大的市场群体。润米CEO张溯表示,除了关注商城下的评论和反馈,小米教会自己很多与用户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微信群、qq群、官微等,还有线下活动,比如常规的市场调研,行业人士的访谈,深度的交流,走访国外发达的零售市场等等。
其中最核心的赋能是向生态链公司输出产品打造的方法论。
成为一个生态链公司以后,小米会有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两个人来跟生态链公司对接。确认立项产品以后,他们会在每一个细节都给予支持。
以米兔智能故事机为例,小米首先在ID上给予支持,在生态链公司所画原型的基础上做大量的修改,最终成型最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其次是工业设计的支持,支持团队对产品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都会去做大量改良。还有AI的支持,让生态链公司的产品都能实现小米内部的全套物联,指导如何用小米的物联芯片,将产品对接进小米的物联网中。
小米团队几乎会参与生态链公司产品开发的各个过程,包括从包装设计,到开模、修模,从拍图渲图一直到产品展示的制作,以及后期的市场和销售。由于有小米团队的深度参与,生态链公司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非常高。
小米的赋能价值从资本市场上可以很好的反应出来。做米兔智能故事机的公司是南京机器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做这个产品之前,从来没有融过资。但是产品上线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估值已达3亿元。
小米对生态链公司有着较严格的选择标准,小米生态链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小米选择生态链公司时往往遵循如下标准:
第一,市场足够大,适合发挥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模式。
大部分智能硬件还处于普及阶段,有很大的人口红利,市场有高速成长的机会。
小米要做的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而是能满足80%大众基本需求、并达到最佳性价比的产品。最终凭借可靠品质和高性价比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要求与小米拥有数量庞大、追求性价比的中低端客户群相匹配,不仅带来重复购买,而且实现了口碑的快速传播。
第二,现有产品存在性价比、品质方面的严重不足,存在被改造的机会。
小米每次在一个产品市场投资生态链公司,都会掀起这个市场颠覆性的变化。小米会砍掉产品中所有非必要的功能及其所带来的开销,实现最低的成本。小米要求在成本基础上不可以加价超过30%,也就是毛利不可以超过30%。
与这套设计思路相应的,小米生态链企业运用的并非高精尖的“黑科技”,而是已经成熟的工业级解决方案和配件,这就避免了成为实验室产品而带来过高成本。最终,产品性能接近甚至超越现有第一品牌,价格是第一品牌的一半。如小米游戏笔记本,竞品价格17999元和16999元,小米的性能超越这些品牌,定价只有8999元,小米手环、充电宝当时定价都是在主流产品一半甚至更低。
小米之所以介入插线板、5号电池、净水器、净化器等本身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领域,是因为之前的“中国制造”做得并不好,因而存在机会,可以用之前做小米手机的一套方法论,以及“新国货”的概念,大幅提升传统产品。
第三,产品可迭代或有耗材,确保公司能持久地与用户保持联系。
现在消费主力是80/90后,焦点、热点变化很快,产品可迭代或有耗材则可以与用户建立长期联系,保持粘性。像电动牙刷的牙刷头、空气和水净化器的滤芯等等都能形成一种有耗材的产品。
第四,精准的客户群画像。
小米的核心用户群是18-35岁的理工男。如果产品与这些用户群的特征相匹配,利用小米平台很容易引爆。小米智能插座、扫地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就是这类产品。
第五,公司技术过硬,大幅超越现有竞争对手,打造爆品。
例如小米手环的研发者其实是一支原来给小米做手机的团队,用做手机的团队来做手环,杀鸡用牛刀,轻而易举。
第六,认同小米不赚快钱的价值观,有做新国货的愿景。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只有相同价值观、愿景一致的人才能在一起,没有清晰的愿景和价值观,双方无法长期合作。
小米生态链赋能反过来对自身带来巨大好处
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共投资或孵化超过210家公司,其中90多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以及生活消费产品加强小米生态系统的公司。他们和小米共同构建起了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消费品三层产品矩阵。
除手机相关产品外,小米旗下的智能家电还包括小米电视、电水壶、扫地机器人、米家电饭煲、净水器等,而如果要扩大到家居层面,小米的产品线更是囊括手环、体温计、台灯、摄影机、手电筒、体重秤等。此外,小米投资的智米、云米、小吉等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烟灶等市场均有涉足,加上米家、有品等产品系列,几乎覆盖了大多家电品类。
由于生态链带来的丰富的产品线,使得顾客访问频次和复购率大幅提升,支持小米开设线下实体店。小米的实体店小米之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在170个城市开设了287家店,总共接待了6713万人次。小米之家的坪效达到了惊人的27万,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苹果商店的36万,这个坪效数据是大多数传统零售店20倍。小米之家的开店速度还在加快,未来两年内将开到1000家。
小米之家实体店的迅猛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小米初始业务手机的销售,使小米手机在短暂下滑后成功实现 “逆转”。
同时,生态链的打造,也为小米公司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收入。2017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了234.4亿元,同比增长了88.8%。2018年第二季度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103.79亿元,同比增长104.3%,小米手机业务收入为305.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7%。手机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71.5%下降至67.4%,而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占比由18.9%提升至22.9%,显示出生态链产品的巨大潜力。
3、开放智能生态,打造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
小米自从2013年起认识到IoT这个下一消费时代的主战场,就选择将其作为实现对互联网领先企业弯道超车的赛道,开启了小米生态链计划,定下了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
小米生态链不乏爆品,如小米手环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5000万支,小蚁摄像机全球卖出600万,米家扫地机器人销量突破百万,2017年小米/米家空气净化器销量超过了300万台。
目前小米的IoT布局初显效。截止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连接有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约1.15亿人,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
2017年11月28日,小米在北京召开首届小米IoT(物联网)开发者大会。小米IoT开发者平台面向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健康可穿戴、出行车载等领域,开放智能硬件接入、智能硬件控制、自动化场景、AI技术、新零售渠道等小米资源。这标志着小米IoT开始真正走向开放平台,为小米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小米未来可能的危机
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危机。
1、手机市场遭遇华为阻击,可能动摇小米智能生态的基石
与智能手机市场的单一品类不同,智能家居品类繁多。站在用户角度,面对如此分散的产品,自然需要一个入口来掌控“全局”,而手机恰恰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角色。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易用性和5G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强化了手机在IoT生态中的核心位置。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频率正在降低,而整体出货量也开始不增反降,各手机厂商只有在存量市场不断竞争,展开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市场,随着手机更新频率的下降,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新科技和品牌形象,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下降,小米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发展已出现明显的疲态,销量排在华为、VIVO、OPPO之后,名列第四,与领头羊华为差距不断拉大。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卖出1450万台手机,相比2017年同期的1420万台,同比仅增长2%。与小米手机第二季度在全球销量总体增长43.9%相比,中国市场严重拖了后腿。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国际市场的营收分别为40.6亿元、91.5亿元、320.8亿元和124.7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13.4%、28%和36.2%。国际市场成为小米增长的主要来源。
由于在国际化上领先VIVO、OPPO,而且主打高性价比,短期来看,小米还可以依靠印度、东南亚、欧洲甚至是非洲市场继续取得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中长期来看,可能同样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情形,未来潜力堪忧。
反观华为,凭借强大的基础研发能力和强悍的执行力,以华为和荣耀双品牌运作,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为1.455亿台,仅次于三星,而小米为9420万台,位列第四。
在国内市场,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荣耀在线上手机市场一直保持第一名,而小米则已滑落至第二名。在荣耀品牌深入低价位手机的狙击下,小米手机的增速开始下滑,2018年三季度小米在国内市场的增速甚至为-16%。
面对小米在海外新兴市场的迅速扩张,华为也开始重视海外新兴市场。由于荣耀加快国际市场的拓展,使得小米在全球市场的增速每个季度都接近腰斩,2018年一至三季度小米手机在全球出货量的同比增速分别是101%、43%、25%。
一旦小米手机增长停滞甚至下滑,势必影响IoT平台建设的根基,尤其各IoT平台都处于起步阶段,谁都没有突出优势的情况下,手机的销售规模至关重要。
2、小米IoT平台数量领先,但话语权并不强,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IoT已成为大家眼中的下一个风口,领先的手机玩家当仁不让,几乎全已入局。智能家居/IoT之战,成为小米、华为、vivo等手机厂商的第二战场。
今年7月,vivo联合OPPO、TCL、美的和极米科技等多家业内知名厂商在深圳举行IoT开放生态联盟第一届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会议通过了IoT开放生态联盟合作共识,并公布了IoT产品方案。该联盟的IoT开放生态优势在于可以在不改变厂商私有协议的基础上,实现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一方面,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不再需要下载多个APP,可以在一个应用上实现对所有设备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开发者也无需针对不同品牌不同阵营的产品去做优化适配。
华为2015年底发布了HiLink连接协议,以应对智能家居产业的 “连接”。平台在较短时间就积累了2000多万用户。目前平台已接入100多个品类,150多家合作厂家,覆盖500多款产品,实现4亿APP连接。2018年6月,华为正式发布了全场景智慧生活生态战略,以及华为HiLink生态品牌——华为智选,并宣布全面推行耀星计划,还设立DigiX创新工作室等,继续在IoT生态上加码。
除手机厂商外,百度、阿里等巨头也正在强势介入IoT。如阿里云正推进ICA联盟(IoT Connectivity Alliance,也就是合作伙伴计划联盟),是阿里巴巴联合物联网产业合作伙伴建立的物联网标准联盟,目的是共同发展完善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共建相关的联盟标准,推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ICA联盟借助丰富的商业场景,实现标准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IoT产业快速规模化。
尽管小米目前在IoT连接数量上处于领先,但小米IoT平台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很难打造一整套智能家居能力。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对于小米IoT平台的成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生态链模式本身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米IoT平台的发展,如小米IoT平台虽然也已经开放,但并没有在吸引合作伙伴上有什么大动作。而且生态链企业在小米体系中虽然可以走量,但却很难赚钱,生态链企业有了规模之后,跟小米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反而往往有离心离德、寻求其它出路的倾向。
尽管智能家居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内企业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长期阻碍了行业发展。标准之争成为IoT平台最主要的争夺点,开放应是IoT平台的最重要特征,IoT平台需要吸引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才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米如果未能将其生态链成果转化为领先的标准,生态链对其IoT平台的最后成功并没有太大帮助。
3、低价策略利润有限,研发投入不足,制约平台竞争力升级
高性价比策略,使小米长期处于低利润率状态,有限的利润严重阻碍了小米研发的投入。
一般来说,科技公司的研发经费通常可达销售额的10%。小米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亿元,研发费用为31.5亿元,研发占收入的比例只有2.7%。小米2016年研发费用为21亿元,2015年为15.1亿元,小米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总共为78.7亿元。而华为发布的一项重磅技术GPU Turbo,其研发费用就将近900亿元,小米与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据数据研究中心incoPat联合IPRdaily中文网推出了互联网企业专利发明百强企业的数据显示,小米以共计14491个专利数量排名第五。但小米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上,在最具含金量的发明授权专利上,小米历年专利数量为1415件,2017年为644件。OPPO历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2210件,高于小米。而华为仅2017年就获得了3293件发明专利授权。
IoT是一个生态,核心驱动力离不开AI技术。今年9月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宣称小米想用AI+IoT在这个时代立足。然而现实是小米在AI技术上的底气明显不足。
在2017年11月的小米IoT大会上,小米宣布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百度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人、无人驾驶、AI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小米的智能硬件需要通过DuerOS等外援来补充技术,也暴露出了小米在AI技术上不足的短板。
今年4月25日,小米与武汉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研发投入仅仅只有1000万元。而百度两年的AI研发投入达到了200亿元,每年都能占到营收的13%左右。阿里、腾讯拿出来的资金也是也是动辄百亿甚至更多。
2018年10月10日第三届HUAWEI CONNECT 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首次发布华为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徐直军表示:“华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以持续投资基础研究和AI人才培养,打造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和开放全球生态为基础。面向华为内部,持续探索支持内部管理优化和效率提升;面向电信运营商,通过SoftCOM AI 促进运维效率提升;面向消费者,通过HiAI,让终端从智能走向智慧;面向企业和政府,通过华为云EI公有云服务和FusionMind私有云方案为所有组织提供算力并使能其用好AI;同时我们也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AI加速卡和AI服务器、一体机等产品。” 华为的AI战略清晰而高远,相对来说,小米已经落后太多。
小米生态链模式,通过“捏软柿子”而不是“啃硬骨头”的策略,专挑消费者有需求而竞争对手弱的领域下手,快速赢得市场。就研发能力来说,小米整个生态系统都比较薄弱。而华为采取的则更像是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时所采取的策略:“结硬寨、打呆仗”,不投机取巧,而是稳扎稳打,通过强化自身实力而不断接近目标。
小米善于前瞻性思考,发现未来机会,但在行动迅速、实力超强的竞争对手面前,市场并没有给小米从容布局的机会。小米缺少占据绝对优势的基本盘(如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社交),使得小米在布局未来的同时又要吃力的夯实现有业务,顾首不顾尾,让小米难以打造真正关系未来的强大护城河。低毛利率的策略,让小米在进入市场的初期可以快速赢得市场(国际市场也是如此),但大大影响了小米的研发投入能力和平台基础设施的打造能力,而这对于产业赋能平台来说将是致命的硬伤。
机会与威胁并存,对于向来不按常规出牌的小米,其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