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安全管理管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标志着中国治理实现了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即权力的强制性单向行使已转变为国家与社会共同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截至8月,全球确诊人数累计超过一千九百万人次,累计死亡七十余万人,灾难考验着每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应对能力,应急安全管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正是本着这样的认知,在与新冠疫情对抗过程当中,中国政府和各级负责单位、集体都表现出非凡行动力,各岗位工作人员以及民众也全力配合组织管理,全国上下取得了成效卓著的阶段性胜利。但在应对和管理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个别机构定位不清、个人权责不明、管理思路落后、协调机制不畅、资源与技术不足、缺乏监督与严厉惩戒滋生腐败等问题[闪淳昌,周玲,秦绪坤,沈华,宿洁,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解路径[J/OL].公共管理评论]。面对新时期突发事件增多、复合性增强、破坏程度增大的情况,我国应急安全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单位和各地方政府仍需加强对所负责范围内安全隐患的认知,厘清应急安全管理思路,明确重点和难点。
 
    目前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总体是以控制性放权与综合性协调为基本思路[钟开斌,中国应急管理体制的演化轨迹:一个分析框架[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6期,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00701.002]。在政社间关系上,逐渐从政府管制型转向政社共治型,政府不断向社会放权,社会自主空间不断壮大,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系统间关系上,逐渐从政党主导型转向党政分工型,党不断向政府放权,应急管理成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体制下的行政性事务;在层级间关系上,逐渐从中央主导型转向央地协作型,中央不断向地方放权,“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成为基本原则;在部门间关系上,不断强化相互间的协作,提高整体效能。但是,这种放权是一种控制性放权,政府对社会、党对政府、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监督不断加强,由此建立了一个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
 
    从管理对象来划分,现阶段我国应急安全管理主要应对的内容包括火灾、洪涝旱灾害、地震、农业灾害、公共卫生、社会治安、交通、食品安全、金融系统、施工作业等。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明确所辖范围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安排落实人员和岗位,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本文围绕发生频率最高的几种险情进行重点梳理,以便各相关单位提前排查安全漏洞,防患于未然。
 
    一、火灾防范范围和重点
 
 
    火灾主要发生的场所包括民用建筑(如住宅、写字楼、幼儿园、学校、食堂、影剧院、医院、旅馆、展览馆、商店和体育场馆等);风景区及历史遗迹、历史建筑群;森林、草场、自然保护区;工矿、厂房、仓库;交通轨道、道路、隧洞等。
 
    重点保护单位包括:1、火灾危险性大,火灾后造成经济损失大的单位,如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厂房、库房、油库,液体堆场,易燃材料堆场,棚户区等;2、发生火灾后人员集中且伤亡大的单位,如人民大会堂、礼堂、影剧院、医院、高级旅馆以及住宅;3、火灾发生后经济损失大的单位,如百货大楼仓库、图书馆、博物馆、国家物资仓库、档案馆、大中型电子计算机房以及有贵重设备的建筑物等;4、发生火灾后政治影响大的单位,如军政办公楼、电信楼、广播楼、邮政楼、展览楼等;5、发生火灾后,易造成大面积火灾,需要消防用水量大的单位,如纺织厂、亚麻厂,木材加工厂等批发大市场。
 
    重点聚焦工作包括:1、全面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集中整治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地下空间、大型商业综合体、化工企业、群租房以及老旧场所、新材料新业态等场所领域的消防和应急通道畅通,对于阻碍消防安全的行为和现象予以严厉惩治;2、重点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消防设施能够正常使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保持危机意识,逐一过堂审查、逐一制定方案,特别是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的,要坚决依法查封或责令停产、停业;3、提高火灾安防技术水平,以预防和管控为主,建设消防隐患举报系统,利用城市安全监控体系重点监察火灾隐患防范点,布置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网点,以备灾情发生时能抢先到达火场辅助灭火,或深入危险区域救灾救人;4、确保信息记录清晰、联系畅通高效,从主要分管领导开始到每个具体负责岗位工作人员应确保24小时联系畅通,人员分工编排合理,对所负责范围主要隐患、设备数量、更新情况、应急预案记录清晰明确,对于防范准备不充分的区域能够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做好充分准备。
 
    二、洪涝灾害及地震防范重点
 
 
    除因城市局部地势低凹或下水管道不畅引起的局部内涝外,更多情况下洪涝灾害是由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暴雨、连续强降雨引起的洪灾或内涝灾害,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
 
    洪涝灾害是超出城乡一般防御能力的水患,一旦形成,除了增加围堵设施以外,防止江河决堤以外,还要做好局部放水淹没以便泄洪的准备。由于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所影响的面积和灾后情况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归拢到一起进行说明,其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治理环境,降低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
 
    在主要江河沿线注重生态保育,防止沿线过快形成洪峰。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溃坡溃坝以及泥石流的发生。保持支流和泄洪渠畅通,听从专家意见提前修筑蓄水和泄洪设施,加强生态化的水利建设,防止汇水时间过快,汇水区域过于集中。对地震多发地,加强建筑防震强度与设计、建造责任管理。
 
    2、做好防灾工程与物资准备
 
    专组专人负责检查防洪设施,防止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泄洪渠堵塞、破坏或防洪堤出现漏洞。根据历史洪涝灾害数据,准备充费防洪物资,调配好相关部门和人员,保证应急预案岗位、人员、职责、物资数量、应对策略清晰明确。规划落实充足防灾预留空地,以备灾难发生后人员能够集中收容、救助。
 
    3、做好气象、水文与地震分析预测工作
 
    不断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完善预警机制,能做到灾难发生前及时通知到各有关单位和每一位居民,提醒单位和个人提前改变有安全隐患的行程和计划,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
 
    4、建立准确高效信息传递体系
 
    以完善的信息传递体系保证事前能够通知到每一个个人,保证灾害发生过程中能有效调度避险抢险工作,及时传递情报,决策能第一时间落实到人员行动中。
 
    5、做好灾害防范教育
 
    日常组织各相关单位和社区、村委会开展灾情学习活动,以便灾情来临前能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主管单位应建立考评制度,保证管辖范围内每家每户对洪涝、地震等灾害的类型、形成原理以及应对有充分认识,能够做到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政府统一安排应急救援时能充分理解和配合政府工作,快速形成有效防御机制,灾后有序开展救援和其他后续工作。
 
    6、构建灾情卫生管理体系
 
    与洪涝灾害相随的常常还有灾后病虫鼠害、食品中毒或其他健康隐患。洪水还有可能破坏厕所和下水管道,导致大面积污染。因此要组织各有关部门至少能够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临时避难场所选址: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其次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2)粪便下水处理: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集中治疗的传染病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散居病人的粪便处理: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禁止将病人粪便倒入溪水中,以防止疾病传播。
 
    (3)垃圾处理: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做到日产日清。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滋生。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4)人畜尸体的处理:对正常死亡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
 
    (5)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蔬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进行环境消毒,消除疫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6)防疫消杀:由于洪水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食物、饮用水、居住环境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公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防蚊驱蚊,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或使用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注意灭鼠,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拉电网捕鼠,慎用毒饵,确保人畜安全。
 
    7、储备应急救援物资,保证供给通道畅通
 
    灾情发生后需要饮食、住宿、医药、救援等物资保障,地方政府应提前计算好当地居民数量,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物资,并保证应急调度和运输通道能够高效运转。采用先进技术辅助物资调配,提高物资管理效率。
 
    8、保障灾后检修维护工作: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或地震结束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地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入居住。
 
    三、公共卫生事件防范重点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各相关单位以及民众对公共安全事件防控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关于疫情和其他类似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其重点应包括如下内容:
 
    1、明确卫生防疫工作岗位和制度
 
    除医院和主要负责科室、医护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主要岗位或部门包括主管卫生总负责人、督导巡查小组、环境卫生负责小组、食品供应及卫生管理小组、社区卫生管理小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小组、物资和财政划拨管理小组、交通运输调配管理小组、灾情专门信息服务小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小组、日常检疫防疫小组、辅助公安系统的社会治安辅助管理小组等。以上各岗位、小组工作要落实到具体个人,听从专业负责人引导,工作思路和任务清晰,有7天24小时轮值制度,对待突发意外情况具备有效决策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对违反管理甚至妨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组织和个人应严厉依法处置。
 
    2、有效开展安全防疫宣传教育
 
    通过手机、大众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病毒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应对措施,使每一位居民了解政府和当地主管部门工作意义,使之积极配合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参与志愿者工作,减轻主要负责单位的工作负担。对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予以奖励和宣传。
 
    3、强化疫情报告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约束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积极落实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按照官方统一规定标准引导单位建立安全防疫和疫情上报机制,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疫情上报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4、明确地方救治容量,优化提升应对方案
 
    卫生主管部门和应急救援主要负责单位应时刻掌握当地应急救援床位、主要药品和设备材料具体数量,疫情爆发后应能及时对病患数量和所需物资进行预估,对社会公布物资承载能力和应对方案,及时组织救援与物资调配。
 
    5、提高卫生防疫物资和资金管理调配能力
 
    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和管理重点,避免多个部门同时管又无人负责的现象,应具备详细管理制度,并建立交叉监管机制。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提高拨付效率。加强预算监管,每年报卫生局和财政局共同审核。项目实行专账,管理落实到专人,避免资金与其他类似项目重叠,每月或每季度上报使用情况和收支明细,严格与其他账目区分开。
 
    6、构建疫情监测与高效应对机制
 
    提升智能防控与信息管理水平。利用移动客户端和智能测量体温设备监测人群移动路线和健康状况,有效追踪传染源和受感染人群。提高病毒检验检测效率和准确率。有效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作监督管理机制,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