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认知的深度。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上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呢?
一、 跳出专业限制
高效的学习,一定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破专业限制。
我们所谓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法律、文学、政治、历史,其实只是人为制造的分类标签罢了,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你划分的标签单独运行的。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往往涉及法律、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所以认为只要做,或是只能做相关自己专业的事,这种认识,会极大地阻碍我们学习真正应该学的知识。
二、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联系。看似我们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却还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然而,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三、打破习惯性防卫,建立绿灯思维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更多的是反感和生气,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挑战。如果我们一直陷入这种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恐怕学习再多的新观点新方法都是无用的。所以,要提高学习效能,第一步就是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肯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一个老板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四、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
的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事实上,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1)发现知识误区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简单的法则往往最难坚持。但是一旦我们掌握和坚持了这些思考方式和习惯,我们就彻底升级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极大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
文章来源:创新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