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


  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是对人类心灵的伟大探险。

  科学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科学技术在几何级数地扩张了人的目力、听力、脚步之所及等身体能力的同时,也更新了人的观念世界。今天,从深海到宇宙空间,从基因编辑到量子通讯,科学技术深刻而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

  但是,科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秉持什么样的初心,结果完全不同。当代人的痛苦中,一种最深沉的痛苦,是精神世界中真善美的分裂状态。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似乎要把价值伦理、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忘却。可那是人类的童心,只能一起成长,不能抛弃。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建设,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吗?

  在深沉的关切中,让我们小心翼翼地在慈善文化中注入科学精神,以不忘初心的情怀,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同频共振,用科学思维推动慈善事业发展,让人人参与公益变得门槛更低、更加便捷;让公益变得更透明;同时解决诸多公益难题,最终引领科技向善。实际上,科技向善是科技本身的一种自觉和自省,也存在着种种隐患,要用慈善文化正向地辐射影响。

  可喜的是,在慈善文化的滋养和现代科技的支撑下,我国慈善事业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构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样本。2018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439亿元,目前全国慈善组织的净资产总额约1600亿元。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互联网慈善异军突起,仅在2019年99公益日,就有4800万人次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总共募得善款24.9亿元。

  科学在文明传统的文化母体中孕育生长。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的互相融合,不仅是当代慈善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更是当代公益人的人生命题。2020年,中国就要实现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慈善事业大有可为。在此进程中,科技的力量掌握在向善的人手里,就能发挥叠加效果。

  在伟大的历史节点,让科学精神照亮逐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