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其一是繁复,其二是抽象,于是多数学习者不明所以,只好死背硬记,囫囵吞枣,结果虽成功应付了考试,但在现实中却学而不得其用。现就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现实应用,试解几题,力求通俗易懂。
一、辩证法与历史法 辩证就是“不孤立”,历史就是“不静止”,这两者相结合就是,当我们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只看到这一个问题点,而是要联系它所处的环境空间与其所经历的演变进程,把它置于一个时空系统中去全面地、动态地分析解决,以免流于片面与武断。
二、唯物主义 唯物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违反客观规律的问题,而并不是只讲客观规律,不求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事实上,所谓唯物,从捕猎的决定原始社会,畜牧的决定奴隶社会,到种植的决定封建社会,工业的决定资本社会,它仅仅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宏观的升级框架,过程极其简单,没有多少花样;而具体到社会演进的微观更替进程,则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反反复复,极其复杂,无疑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起作用,更见成效,只不过在背后它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当然在人类的历史上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有很多很多,如颠覆,复辟之类,但据说那只是暂时的,看来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三、阶级 阶级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占据核心地位。正是经由阶级,马克思才得把社会上千千万万,互不相干,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的人,重新分化、汇集而成了对立而统一的两大集团。这特定的两大“对立”的集团,“统一”而成了一个特定的阶级系统,而每一个特定的阶级系统都是由一型特定的社会主导生产力(经由其特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亦即: 畜牧决定了贵族与奴隶系统;种植决定了地主与农民系统;工业决定了资产与无产系统。
四、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的原话。然而,“斗争说”当作为一种革命夺权理论时,它曾高歌猛进,当作为一种建设发展理论时,它就时运不济了,而当世界需要和平,社会要求和谐的时候,它更成了流年不利!或许,正是出于革命夺权的目的,为着在总体上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搞垮搞臭,马克思才提出了“斗争说”,而恰恰又是为了成全这个牵强生硬的“斗争说”,其理论更不得不搞得如此的繁复抽象以至令人费解!可是,时下理论主流,却对“斗争说”只知回避,没能发展,那么,什么才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五、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收租的鄙视租田的,租田的羡慕收租的,怎么办?劳动置田!资本家怕赔钱,打工仔想挣钱,怎么办?提升自我!此即阶级互动。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谓“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人的物质属性在于能劳动,精神属性在于求幸福,发展既为人类历史的主题,那么“互动”无疑即为对立阶级之间关系的主流,它始终在不间断起作用于整个人类历史;而“斗争”仅仅是“互动”的一个侧面,一种暂时的手段。当然,当两级生产力已经开始交接社会主导地位,于是相应地,由此两级生产力所决定的两级阶级系统也需交接社会主导地位,进而引领整个上层建筑,必需最终完成一次具体的革命性升级的时候,斗争关系可能暂时超越互动关系而上升到该时段阶级关系的主流;但此种斗争关系,应为一个新兴的阶级系统与另一个没落的阶级系统之间的整体的系统斗争关系,也不是系统之内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关系。所以说,互动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关系的主流,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应为阶级互动。
六、政治经济学 在生产力里面,工具是由人创制并逐步推广使用与改进的,对象是由人开发并渐次拓展利用与深入的,工具离开了人不成其为工具,对象离开了人也不成其为对象,劳动者不发展,工具与对象就不可能凭空得到任何的“发展”;故此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而生产力的发展史,归根结底又是一部劳动者(人)的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就是一门通过研究、规定、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借以发挥、调整、提升人的劳动效能,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学问,其对象在于人,在于阶级,而不是矿产,不是物力。凡发展是基于人的,即为可持续的,凡发展是基于物的,即为不可持续的,凡增长是基于人口素质的,即为高速的,凡增长是基于人口数量的,即为迟缓的。
七、科技生产力 畜牧有畜牧的增长速度,种植有种植的增长速度,工业有工业的增长速度,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多数后进国家也大大放慢,怎么汽车却跑出了骡马甚而步行的速度?因为人类已经开始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确切地说是科技社会,但其生产方式却依旧是属于工业的。科技的生产方式在于创新,可是“批评使人进步”,“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创新首先必需得“知旧”,然而工业社会为了维护技术开发投资者的物质权益,其“专利”体制却藏私知识,封锁技术,不许社会共享,如此不仅在生产上大范围地扼杀了知识的知旧以创新,造成了发展迟滞,而且在消费上也纵容了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偏袒了供方的欺骗误导,依老卖老;进而阻挠了社会消费由工业的磨损折旧,上升到科技的换代升级,造成了经济危机。知识归根结底是由人创造的,而不是其投资者,并且知识传播运用得越广泛,也就越有价值!所以在科技社会,知识必定是社会共享的,其开发平台也必定是福利开放的,并且由于更新加速换代频繁,剽窃也成为费力而不讨好的事。
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技生产力必然生成一种由创新阶级与重复阶级相互动的阶级系统,这其中创新阶级占据主导地位,“雇佣”机器人操作机器从事生产,高产高能,而重复阶级则为社会培育潜在的创新者,同时给创新阶级提供服务,享受社会福利,沾光创新阶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培育潜在的创新者”与“充分发挥人的劳动效能”,始终都是“米”与“炊”的关系。科技社会的教育首先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故此第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切忌拜知识为金科玉律,死记硬背,应试做题,使郁于故识;第二,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特长,突出重点,因才施教,切忌贪硕求博,齐头并进,既耗精力,又磨个性,而重点之外,拓展知识面没错,但“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可矣。
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技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理性,就如工业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性(欺骗),种植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兽性(掠夺),畜牧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惯性(传承)一样。兽性高于惯性,人性高于兽性,理性高于人性,并且随着阶级系统的渐次升级,由于系统之内对立阶级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灵便,更使社会成员的劳动效能越来越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于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逐级加速。科技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理性,那么,民主是理性的吗?多数人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异类,保守永远居于多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理性的政治只能实事求是: 你能管好一个县,证明你有资格治理一个市,你能管好一个市,证明你有资格治理一个省,当然,何为管好?具体哪些指标,各占多大比例,还得创新阶级说了算,因为他们代表着理性,代表着劳动,因而也代表着正义。在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是法制文明以及其它各项文明的前提与基石,政治落后,法制再怎么都不可能先进!因为办任何事情都得人,人不行,则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