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101—125)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101—125

 

0开头

 

九十年代初,本人雄心勃勃,计划一口气完成四部关于“道”的系列丛书,曰《中国茶道》《中国医道》《中国酒道》《中国武士道》,四个月完成了《中国茶道》一书,不久《中国医道》杀青,此后就困于“茶城”,笔耕不已地说

“茶”,“医道”一书就束之高阁了。今翻看25年前的36万字的《中国医道》打印稿(手写然后打印),或许是敝帚自珍吧,觉得蛮有意思,不悔旧作,特别是在中医药重新被肯定的当下更具有时代意义,因此以段子体择其精要与茶友分享。“道”是彼此相通的,悟“茶道”知“医道”,相得益彰,一方面充实您的思想武库,另一方面是修为健身之术。但愿我的劳作能福惠天下网友。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中篇   医道论

 

101、《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老子说:“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寿限为100——120岁。不谋而合,中国古人真是神奇!但因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古人平均寿命并未达理想目标。据统计,唐代36位文人平均寿命为58. 8岁。现代人的年龄观念与古人大不同,认为年龄的分类应包括日历、外貌、生理、心理、社会等类别,学习、修身、养性、养生、药疗、美容、锻炼等都可让以上几类年龄获得改变,或延年益寿,或中途夭折,寿命是个变化的概念。现代人的生命观不单纯看生死的时间,还要看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生活质量。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中篇   医道论

 

102、三国魏时的文学家、思想家嵇康懂医道,因崇老庄而用心参悟养生之术。他著有《养生论》,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也就是说精神是人体主宰,无精神是行尸走肉,所以提出他的养生观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安心之法是“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惑,而体气和平”。“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说的很有道理,但他服寒食散,又是酒中狂徒,却有悖于他的养生宗旨。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中篇   医道论

 

103、南宋大诗人陆游注重养生,活了85岁。他的养生之法是;清心、小劳、参加农业劳动、注意休息、气功、节制饮食、节制饮酒、多饮茶、赏梅怡情、习书养性、读书养性、壮心不已、顺应自然,如此数端,颇有道理。所以他“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成为文学界的寿星。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中篇   医道论

 

104、古代皇帝为求长生不老,热衷于炼丹术。东汉魏伯阳有“万古丹经

”之誉,著有《周易参同

契》一书,书中记载有某些很有价值的古代化学知识,涉及的化学药物有汞、硫磺、铅、胡粉、卤砂、铜、金、云母、丹砂等,并总结了这些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化学反

应,原料配比、操作过程,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化学的记录。两晋南北朝后道教炼金丹大药,此后炼丹术便由道人操持。中国古代的化学家出在道人之中,中国本土的化学与中医药学有密切关系。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中篇   医道论

 

105、历史上魏晋文人活得最潇洒,有所谓“魏晋风度”,他们轻裘缓带、不鞋而屐、“扪虱而谈”、散发冷食、居丧无礼、“拔剑追

”,行为十分怪诞,究其原因,与服食有官。他们嗜服“五石散”这种有小毒的中药。服后“石发”,浑身发热、发神经,举止癫狂。“魏晋丰

”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标签。服食的倡导者是以何宴为代表的“正始名

”,此后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服食还加饮酒,喝得 天昏地暗,狂放得无以复加。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中篇   医道论

 

106、气功有不同门派,如释家气功、道家气功、儒家气功、伊斯兰教气功、武术气功、舞蹈气功、中医气功等。中医气功实为5000年前的气功导引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行气玉佩

”记载有辟谷吐纳术,有40多种功式。历史上诸多医家的著作皆有涉及。气功术沉寂许多年,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气功健身热”,健身兼疗病,时间不久热度大减,出现了广场舞热,取代了气功,成为健身加娱乐的首选。

 

汉上茶人:

[聊天记录]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07、古代有“医儒同道”之论,故有“儒医”之称。著名医家多系文坛名流,如李时珍、朱丹溪、张子和之辈,写得一手好文章;李白、苏轼之辈优游“杏林”,并以诗文入医。“壶公”作诗人,诗人作“壶公”,赋予中医药以深厚的文化色彩,这在全世界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如最古的《神农本草经》从文学角度说,其文采远胜柏拉图的《理想国》,堪称散文佳作。医家从文的创造是“医

”。中国古典名著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涉及许多中医药知识,著者不入医门难成此佳作。中国医家“诗书药囊走天下”,何等的风流潇洒!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07、古代有“医儒同道”之论,故有“儒医”之称。著名医家多系文坛名流,如李时珍、朱丹溪、张子和之辈,写得一手好文章;李白、苏轼之辈优游“杏林”,并以诗文入医。“壶公”作诗人,诗人作“壶公”,赋予中医药以深厚的文化色彩,这在全世界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如最古的《神农本草经》从文学角度说,其文采远胜柏拉图的《理想国》,堪称散文佳作。医家从文的创造是“医

”。中国古典名著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涉及许多中医药知识,著者不入医门难成此佳作。中国医家“诗书药囊走天下”,何等的风流潇洒!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08、中医药沟通文理,“制字命名”颇为考究,要求蕴含象数,寓有哲理,且形象生动,富有古文化色彩。有因形得名,如人参、猴枣、白头翁等;有因性状得名,如向日葵、含羞草、落花生等;有因色得名,如红花、白芍、大黄等,还有因气味、质地、鲜陈、季节、环境、产地、炮制、部位、功效、用量、用途、人名、避讳、译音、传说,总计18种方式。有趣的药名如冬虫夏草、王不留行、胖大海、合欢皮、当归等等。较之西药的药名如匹拉米洞、肾上腺素、二氯化汞之类一串串分子式,显示了东方人短于分析却善于综合的特点,形象生动有独特的神韵。西医讲科学,不大在乎文化。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09、古人有名还有字、号、浑名、笔名、艺名等,中国的药名

与之相类似,亦有古名、今名、别名、隐名。如益母草,古名卷耳;女萝,今名菟丝子;萤火虫的隐名是“后宫游女”;甘草的别名是国老。特别是江湖郎中惯用隐名,如云母石称石花,茉莉花称压九秋,桑葚称红娘,蝉蜕称青客衣,等等,数量很多,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头脑,颇富文化色彩和行帮色彩。一药多名是中药的普遍现象。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0、文人介入医门,便有诸多药名诗,如唐人张籍创“离合体药名诗”《答鄱阳客诗》云:“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岂君

知。”这首诗前后句连珠,嵌入四味药名:地黄、半夏、栀(枝)子、桂心。自然巧妙,借药名倾诉衷肠,饶有兴味。古代药名诗特多,文人入医门给古老的中医药添了高雅幽默的情趣。西医的化学分子式实在渲染不出多少文化气象来!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1、药名联语是儒医的创造,例如:一老中医择婿,试探女儿曰“当归方寸

”,催她出嫁。女儿对以“独活世间

”,暗示不嫁。此联语嵌入当归、独活药名。正在这时,老中医妻子走来,女儿闻听脚步声,随口吟道:“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此妙对嵌入乳香、知母、故纸、防风四味药名。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2、有关神医华佗的楹联很多,录二首:

自是闲云野鹤;

怡然流水瑶琴。

 

妙绝仁术,殁而失其传,虽五禽之戏犹存,奈余卷摧烧,伤心狱吏;

耻附权奸,死亦得其所,彼一世之雄安在?看千秋享祀,稽首医生。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3、医药谚语:

仁者寿,智者寿;

先睡心,后睡眼;

新病好治,旧病难医;

久病成医,医不自治;

寡欢多愁,易得癌瘤;

不做良相,便做良医;

针灸拔罐,病去一半;

淡茶一杯,无是无非;

有病求神,冤枉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4、有成语曰“讳疾忌医”,古有讳疾制度,见之于医药有医用“婉语”,如生病了称“违和”“恙”“采薪之忧”。人死了文化人称之为“辞世”“百年之后”“作古”,早夭称“殇”“夭折”,宗教界称死为“圆寂”“涅槃”“羽化”“登仙”,民间称“过了”“上西天了”“挺了”……。一个“死”字竟有上百种婉语,中国人太有才了!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5、医药保健广告语集萃:

昔日宫廷红锦天,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碗28代人煲了1000年的汤——益寿回春汤;

难言之隐,一洗了之;

更年期,多事之秋,天达解忧;

长夜漫漫痛失眠,枣仁胶囊解君难;

口袋里的医院——魔针;

服月月舒,月月舒;

延生护宝液,为生命助燃………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6、中药房里的龙骨、龙齿绝大部分是古动物或古人类化石,如熊猫、剑齿象、中国獏、猩猩、三趾马、鹿、牛等,从东汉张仲景到民国的医家,几千年里诸位“壶公”,在他们手中不知毁掉了多少珍贵的动物化石,国人的药罐罐里差点煮光了中国的古哺乳动物的考古文化!直到现代人们才恍然大悟,开始禁止龙骨、龙齿入药。在这方面得赞扬西方的考古学家,他们慧眼识珠,买回了大批龙骨、龙齿进行研究,写出了考古报告,抢救了一批文物。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7、唐代大诗人王维调侃卖药美女,写了几味药,曰:“宴罢客人,夜不迷途,牡丹花婢婢,出征万里,昭君出塞,百年貂裘,蝴蝶穿花,芒种时节。”卖药女当即包了八味药送上,王维点头称是,欣然赞许。王维出的是“药方谜”,每句射一药名,宴罢客人是当归,夜不迷途是熟地,牡丹花婢是芍药,出征万里是远志,昭君出塞是王不留,百年貂裘是陈皮,蝴蝶穿花是香附,芒种时节是半夏。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8、李时珍考门徒庞显,让他解谜取药,曰:“一株空心树,独放东篱下,病已入膏肓,九死只一生。”庞显抓了四味药,李时珍含笑点头。原来一株恐心树指木通,独放东篱下指一支黄花,病已入膏肓是没药,九死只一

生是独活。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19、四川无济大师开妙药方,有人褒贬时弊补以妙文,方曰:“凡治国齐家,学道修身,须先服十味妙药,方可成就:好肚肠一副,慈善心一片,礼让半两,道德三分,诚信一点,公正一块,孝顺十分,廉俭一个,阴骘全用,勤奋多多益善。”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20.、某贪官请名医开处方,云:“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山药二钱”,这是一首藏头谜,意思是:柏木棺(官)材(柴)一(益)副(附),八人抬(台)上山。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21、中国古典名著《红楼

梦》涉及中医药甚多,且很地道,作者曹雪芹晓医道,算得上是“杏林中人”。有关情节如:林黛玉吃“人参养容丸”,贾宝玉喝“桂丸汤”,薛宝钗吃“冷香

”,张先生为秦氏切脉,贾瑞命丧相思局,凤姐之女出痘疹,马道婆的祝由术,宝玉为黛玉开药方,红楼说梦与脑科学,王太医说痰迷,贾敬服丹,庸医杀人,绣春囊和性医学,红楼药膳……等等,弄懂了“红楼医

”,你差不多是半个医生了!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22、大唐医药诗颇多,摘句如次:“月照静居惟捣药”“扁鹊共成日,神农定品年”“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远公林下满青苔,春药偏宜间石开”“”玄都有仙子,采药早相识”“勉事壶公术,仙期待赤龙”“微风吹药案,晴日照………茶巾”“独有深山客,时来辨药名” ……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23、唐朝诗人王建《赠溪

翁》诗云:“溪田借四邻,不省解忧身。看日和仙药,书符救病人。伴僧斋过夏,中酒卧经旬。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生。”显然,作者写得是道医,靠丹砂画符治病。头发由白变黑,似乎颇有效果。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24、唐代诗人韩愈《谴疟疾》诗云:“……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医师加百毒,熏灌不停机。灸師施艾柱,酷如猎火围。诅師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師弄刀笔,丹墨交横挥。……”这首诗记叙了古人治疗疟疾病的全过程,中药、熏灌、艾灸、画符、祝由……啥手段全用上,但效果似乎不太佳,这位有点迂腐的大诗人最后开出的药方是“修其操行”。中医治疟疾当时确无特效药,后世西医一味“金鸡纳霜”搞定。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金鸡纳霜的作用也慢慢衰减,不大管用了,屠呦呦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研制出“青蒿素”,成为制服疟魔的杀手锏,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由此看来,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互补是上策。

 

汉上茶人:

丁文段子体《中国医道》

下篇医道文化论

 

1250结尾

 

当代社会西医当道,取消中医的奇谈怪论不绝于耳。辩证地看问题,近代中医药的确在走下坡路: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寥寥,基本上还是沿用老祖宗的说辞。用药方法稍稍有点儿改进。医家理论水平下降,治病成了单纯的技术,脱离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石。四诊法向西医靠拢,已失去中医特色。问题太多,汇总一句话:没有“与时俱进”。中医药向何处去?我认为是四个字:“继承+创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