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湖是湖水含盐量较低的湖泊。中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这一地带的湖泊面积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国五大湖指中国的五个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它们分别是江西省的鄱阳湖、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苏省的太湖和洪泽湖,以及安徽省的巢湖。
江西省的鄱阳湖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国际知名度,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水蓄积库,维系着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水文循环和生态安全保障。然而,近30年来,随着人口压力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的开发利用,鄱阳湖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水污染问题严重。
鄱阳湖水质总体为中营养水平,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空间上呈现南部污染较重北部较轻的格局,在时间分布上为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鄱阳湖水污染形势严峻,人口压力、建设生态经济区和水利枢纽工程均可能对鄱阳湖水质产生较大影响。优化三峡水库和"五河"调度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确立和实施差异性区域环境准入与排放标准等是解决鄱阳湖水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面临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威胁和湿地退化现象。鄱阳湖遭“填湖开发” 水位持续低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资源粗放式开发等人为因素,鄱阳湖湖区植被遭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衰退,面临着湿地功能退化、土地严重沙化现象,甚至出现了江南最大沙地,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工农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肆意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由于“围湖造田”和过度放牧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的湿地功能退化,土地出现严重沙化现象。都昌县沙山面积4.5万亩,是江南最大的沙地。沙山由赣江注入长江沉积的沙土形成,造成沙埋、沙尘灾害频繁发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沙吞噬良田、水土流失现象加剧。鄱阳湖污染物主要由五河(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输入,湖区径流带入的污染物相对较少,来源是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厂矿企业工业废水、农业面源与地表径流以及湖区的人类活动。从这几年湖区水质变化的趋势表明,鄱阳湖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五河的污染物带来的,三峡工程对湖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
近年来,江西加大了对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到 2009年年底,江西省85个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并推开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2010年11月,江西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开工,到2013年底,全省工业园区将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江西投资57亿元,启动了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目前,鄱阳湖重金属的污染源大致可分为4类: 一为矿山开采产生的重金属酸性废水; 矿山不断开采所产生的含重金属废水。二为冶炼厂排污废水;冶炼厂所排污废水是否会对湖水造成重金属污染, 因缺乏资料无法预测。三为城市工业排放的污废水;主要是距鄱阳湖近的南昌、九江两市所排污废水。四为水土流失过程中,挟带岸边土壤中重金属冲入湖中,属大自然循环过程。工业污染:除永修县星火工业园定位明确、产业集聚外,滨湖县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求大求全现象,缺乏结合资源环境特点和功能区划的明确定位和产业分工,一些工业企业还存在超标排污问题,还存在重化工业事故性排放的环境风险。鄱阳湖采砂作业及航运船舶排放的油污水,也对水体水质造成破坏。 2007年,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局下文关闭企业“乐平市方氏纸业有限公司”,其公司排放出的污水从未处理过,都是偷着直接排入鄱阳湖源头乐安河里,每次排放的污水将整个河道半边都染黑了,同时散发着恶臭。农业污染:由于枯水期水量仅为丰水期的1%-2%,而污染物排放无太大变化,此时水体水质最差。丰水期正值农耕时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此时污染排放负荷最重。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湖区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渔业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化肥养鱼、网箱养鱼,使湖区浮游植物生长迅速,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加快,已经威胁到水体质量和饮用水源安全。畜禽养殖的迅速发展,使得排入河湖的有机污染物也大量增加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都昌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珍珠养殖产业正在慢慢毒害着鄱阳湖水体。
湖南省的洞庭湖洞庭湖水体质量除直接受到来水影响外,湖区的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也直接影响湖区水质。水体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日积月累,构成湖泊富营养化潜在危机。1999年纯湖区100个主要工业企业年排放的工业废水2.0亿t,其中COD 17.02万t,BOD5 3.71万t,SS 3.66万t,氨氮0.25万t。工业废水中以造纸、化肥行业为主,废水排放量分别为0.995、0.57亿t/a,分别占湖区排放总量的49.6%、28.4%。从工业污染源的分布来看,西洞庭湖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多,达0.892亿t/a,占湖区总量的44.5%。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的废水排放量分别为0.354、0.759亿t/a,分别占湖区总量的17.7%、37.85%。 湖区主要排污大户有津市造纸厂、沅江造纸厂、安康造纸有限公司、西洞庭纸厂、西湖纸厂、石化巴陵分公司等39家,年废水排放量共达1.55亿t/a,占调查总数的77.35%,排放COD、BOD\-5的总量分别占湖区的76.08%和76.96%。八十二个工业排污口“瞄准”洞庭湖区,二十七个排污口直接排入湖体,日排污水总量达一百二十九万立方米。洞庭湖区的血吸虫占中国现有钉螺分布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二,且年年在增长。洞庭湖因大量泥沙的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滞洪功能降低;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流域洪道被侵占,航道遭毁,行洪能力受阻等,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位于湖南北部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对长江水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但由于历史、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洞庭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体制分割、封闭性牢固、横向联系和交流薄弱,还直接导致洞庭湖地区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水已经开始威胁周围生态安全和居民饮水安全。近年来,洞庭湖区造纸业发展迅猛,企业数量由二000年的四十多家增加到目前的一百零一家。出于经济利益,造纸企业多数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排放到洞庭湖区的废水也同步增长。环保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二00五年,洞庭湖区造纸企业向洞庭湖排放废水共一点零七亿吨,导致其水质下降,湖泊局部水域甚至出现劣五类水质断面。采取淘汰关闭、停产治理、强化监管等措施,对洞庭湖区造纸企业统筹规划、立足整合、综合整治,坚决控制洞庭湖区造纸业无序发展,促进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闭无污染防治设施和长期超标排污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凡无碱回收装置或虽有碱回收装置但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无有效的环保设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一律停止生产,关闭年生产能力一万吨以下的废纸造纸企业,其他企业需各项指标达标方准恢复生产。2005年6月,洞庭湖突发十年来最大鼠害,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暴发数量为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目前仅位于南洞庭湖区域的鼠害发生面积就达6.8万亩,成灾面积3.3万亩。大堤两侧平均每平方米有鼠洞5至6个,多的达到15个;平均每个洞藏有田鼠5至8只,多的达到10只;鼠量为每亩300至500只,多的达到1000只。测算结果表明,洞庭湖鼠密度高达21.47%(防治指标为3%)。仅在长江边的华容县小集成垸,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黑线姬鼠就占到70.45%。此次害鼠成灾的原因,是由于5月下旬以来,洞庭湖水位上涨,造成湖滩上的害鼠越过防洪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危害农作物。专家组认为,目前东方田鼠刚刚迁入农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随着时间推移,危害会进一步加大,不仅农作物将遭受鼠害,严重者还会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或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的大面积暴发。
江苏省无锡的太湖2007年6月3日太湖蓝藻暴发引起的无锡市饮用水危机,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分布广泛,主要为淡水产。夏季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蓝绿色有腥臭味的浮沫,加剧水质恶化,对鱼类以及人、畜有较大危害,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至33亿年前,现在已知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有少数可生活在60℃至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真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截至3日下午,无锡市出厂自来水的水质基本合格,蓝藻污染导致的嗅味基本清除。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自1日早晨清除蓝藻嗅味技术取得突破后,无锡市自来水除嗅工作进展顺利。省市有关部门定期检测自来水水质。根据无锡市卫生局报告,2日上午8时至10时,监测中桥、贡湖、充山和锡东水厂出厂的水质,除中桥水厂出厂水耗氧量超标外,其余水厂出厂水所有指标均合格。 2日,全市管网末梢水的色度、浑浊度、耗氧量等主要指标都比1日有大幅好转。3日上午,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卫生部门又对出厂水质和居民家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比较,自来水出厂水质稳定合格,所有水厂出厂水的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标准。居民家中的水还有一点味道,这主要与管道存有陈水有关。无锡市呼吁市民放掉管道陈水,以便于早日用上清洁水。蓝藻污染的水是否含有致癌物质,无锡市有关部门认为,多次监测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所谓的致癌物质,无锡市也及时向公众披露了这一监测结果。无锡市3日紧急制定“八大环保行动”,提出要通过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内河整治、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和加强污染面源控制等措施,大力实施太湖水污染综合防治。
江苏省的洪泽湖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集防洪、灌溉、调水、水产等多功能于一身,目前还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湖区渔业、矿产资源丰富,在苏北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如何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仍然是困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洪泽湖位于淮河下游的江苏省内,曾以盛产鱼虾、“日出斗金”而闻名,但近十年来淮河一次又一次的污染事故,已让洪泽湖边的渔民成了惊弓之鸟。
洪泽湖水从20世纪70年代遭受污染,并日趋严重。每年入湖污染物的总量已大大超过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洪泽湖水体为营养型污染,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在洪泽湖北部的一些区域,湖水则因为富营养化而滋生了大面积的蓝藻。
2004年7月中旬,因为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突降暴雨,上游河南省漯河、周口和安徽阜阳、亳州等地市,被迫将平时拦蓄污水的闸门打开,污水在洪水的推波助澜下直入淮河干流。黄绿色的污水团绵延150多公里,悉数进入洪泽湖。湖内的鱼虾大多难逃劫数,仅盱眙县水产产量损失3.2万吨,价值3.1亿元。盱眙环境检测站的一份统计资料记录了1978年以来的13次重大污染事故:1994年,发生震动全国的7.23特大污染事故,持续时间55天,污染农田5000余亩,经济损失1.7亿元;2002年,1.3亿立方米污水下泄,仅盱眙受污染水面就达5.3万亩。每年淮河汛期来临之时,洪泽湖边的渔民们便是提心吊胆。污染事故的成因是由于淮河上游(处河南、安徽等省)雨水分布不均匀,春季干旱、雨量小的时候,是关闸蓄水储备未来灌溉。而与此同时,上游企业的生产污水和老百姓的生活污水也都在闸坝囤积。夏季汛期一来,迫于行洪压力,短时间内污水团集中向下游排放,于是造成污染事故。1994年的污染事故使淮海两岸近百万人没有水喝。2004年共监测重点入河排污口约500个次,而监测结果显示,入河排污口达标率不足50%。上游百姓的生活污水排放如何强制则是个问题。据了解,因为洪泽湖的惨重损失,湖边渔民曾经打官司上访,江苏省政府及环保厅也多次向国家环保总局反映情况,以求跨省协调淮河的污染难题。
江苏泗洪:洪泽湖遭污染血铅致命,谁把百姓推向鬼门关,位于泗洪县经济开发区北戴河路的博远电源成立于2007年,主要生产铅酸蓄电池、极板,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500万套极板,日产蓄电池装配10000只,占地112亩。在博远电源东北方向不到50米距离是五里江农场新一队居住区。东面与南面均为企业,西面是人工挖掘的一条长约500米,宽8米左右的工业污水渠。在博远电源两厂区南、北大门相对的园区公路上看到,正值下班时间,厂区内不少工人进进出出,有的工人戴着口罩,有的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厂房顶部不停的有白色的蒸汽冒出,从厂区围着的铁栅栏空隙中,清晰可见厂房内堆积的铅锭。在西侧,大量黑色的污水从博远电源厂区西侧的一条水渠中流出,直接汇入旁边一条人工挖掘污的水渠。南北向污的水渠水质乌黑发臭,污水里不乏有浓密、细小的悬混颗粒,多数污水沿着河渠向北流去。由于下游的人们对博远电源污水严重污染而不满,就将污水渠向南段中间用堤坝截开,污水渠靠近堤坝向东拐弯的桥洞下,与南段的河道还是相通的,明显南段的河水呈青绿色,向南排的污水最后都进了洪泽湖。该企业生产废水不经处理就直接外排。而博远电源的制铅污水与铅烟在居民区近距离排放的污染行为,直接导致离企业最近的五里江农场十几位居民和不少职工的铅中毒。疑周边多人血铅中毒,五里江农场居民区与博远电源最近相距不足50米,最远的不超过250米。拆迁主要因博远电源与居民区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铅污染已导致有十多个小孩和两位大人检测出血铅超标。2009年到2011年,“血铅事件”相继在陕西、湖南、广东、江苏、湖北、安徽、浙江等地爆发,引起社会极高关注。2011年,国家开始重拳整治铅酸蓄电池行业,环保部和工信部等部委开展一系列环保整肃行动,将逾八成铅酸蓄电池企业取缔或关停,整个行业上演“生死劫”。
安徽省的巢湖在60年代,兆河闸、巢湖闸和裕溪闸相继建成,巢湖逐渐变成了一个半封闭的湖泊。巢湖是流域工农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同时也是沿岸工农业排水和生活主的要纳污水体。每年都有大量含有氮、磷的废水排入巢湖,加上农业的面源污染,致使氮、磷等营养性物质在湖中富集。到80年代,巢湖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至“十一五”初,巢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巢湖水质的严重污染已给巢湖流域区域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流域地区的人居环境,制约了该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巢湖水质受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的污染,全湖综合水质劣于地面V类水标准,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全湖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合肥市饮用水源所在地的塘西水域尤为严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巢湖耗氧量为18mg/L。据悉今年4月份巢湖再度爆发蓝藻,塘西水域是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超湖水的循环周期为四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mm,其中5~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巢湖日排水量1000吨,耗氧量(COD)为18mg/L。由于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湖内藻类的大量滋生,而藻类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大量藻类死亡后腐烂发臭,并漂浮于湖面,遮挡阳光,是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水中含氧量下降,从而造成大量鱼虾死亡,也给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巢湖为我国"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防治流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使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巢湖湖区水中高锰酸钾、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4.9mg/L、2.48mg/L、0.227mg/L,水质类别为劣ⅴ类(重度污染);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平均值为1065mg/kg、587mg/kg。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分析了巢湖污染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治理对策。
巢湖污染的原因一是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巢湖,巢湖接废水污水量为五大湖之首,目前巢湖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家,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二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生活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沿湖居民每年向巢湖排放生活污水1亿多吨;三是沿湖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经地面径流带入巢湖,形成面源污染;四是水土流失、湖岸崩塌带入大量泥沙,每年约沉积100余吨,增加了入湖氮、磷。由于泥沙淤积,湖容积逐渐减小;五是巢湖水封闭性大,湖水更新循环较慢,导致大量营养性污染物滞留湖内,生态环境失调,加速了其富营养化进程。近几年,环保部门在沿湖地区推广兴建了数十座埋地式污水处理装置,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埋地式治污未达到预期效果。是湖面水体不流动。洋澜湖通江出水口五丈港,长期以来河道淤塞、杂草丛生,部分沼泽化,严重影响排水能力,使湖水体丧失了流动减污功能力,成为“死水一潭”。巢湖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较快,2004年养殖量达到275.26万头;污水排放量为4018.84万吨;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0047.10、1507.06和170.80吨。这些污水和污染物大部分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很大的污染,而农户分散养殖产生的污水、粪便等就地使用,此类污染物在地表径流、冲洗等作用下,相当多一部分最终流入巢湖,造成水体污染,因此畜禽养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十一五”期间应引起重视。防治措施:各部门和养殖户一定要建设适当的污水、固体废物处理装置,对产生的污水和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中国五大淡水湖目前都面临共同的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工程建设污染和营养过剩污染等问题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对于这五大淡水湖,毛泽东就曾提出围湖造田的号召,邓小平也提出扩大湖泊养殖业的建议,江泽民、胡锦涛等提出科学利用湖泊资源的倡议,在中共十八大三次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的意见,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根治湖泊污染、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的目标。
目前,太湖、洪泽湖、巢湖的水污染明显与蓝藻爆发有关,而洞庭湖竟然爆发鼠害,洪泽湖发生了血铅事件,鄱阳湖有严重沙化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些问题来自自然界失去平衡,蓝藻滋生是湖泊植物非正常生长造成的,鼠害泛滥是湖泊动物过度繁衍引起的,血铅事件是湖泊周边厂矿企业非安全生产,排放生产垃圾造成的,而湖泊沙化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的,这些都反映了随着时间的迁移,湖泊衰老化、病态化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治理不治理,保护不保护能改变的总趋势。要根治五大湖泊衰老化、病态化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防范人为原因引起的湖泊污染却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要努力科学地、可持续地治理五大湖泊的污染。
中国五大淡水湖污染状况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