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大板瓦等,应是秦“新城郡”、汉“新城县”遗存。
转帖
洛阳伊川考古发掘,发现周王室古城遗址!
http://tieba.baidu.com/p/6053885070
伊川身边事# 【洛阳伊川发现周王室古城遗址!】据网友“ @北风的人生 ”爆料,洛阳伊川疑发现周赧王古城遗址,一期发掘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中。据悉,周赧王姬延,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3,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
延伸阅读:伊川古时叫“新城”
伊川县地域,从唐尧开始就有伊侯国之称,数千年间,地名反复变化,先后有伊侯国、伊阙地、伊川郡、伊州等,不一而足。但在历史长河中,唯独“新城”这个地名沿用时间最长,从东西两汉、三国两晋,一直到隋初,新城成为历史典籍中频繁出现的地名,也成为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四年(即公元前191年),设新城县,治所在今伊川县城南3公里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当时的新城县南至九皋山,北到龙门山,东接颖阳(今登封),西连宜阳,所辖区域与现在伊川县的地域大抵相当。
先说说《问鼎中原》的典故
《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那个“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借口伐伊川的陆浑之戎,将大军开到洛阳南郊的新城故城要塞南观兵(举行军演),驻扎营地称东、西蛮子营 (今平等乡东村、西村)。
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军。在酒宴上,楚庄王借酒意说 ,我楚国大军兵强马壮,兵士们把矛、箭镞折断,丢到伊河里,就会把伊水堵塞不流。还借机问九鼎大小轻重。意在试探王室虚实,谋图不轨。但王孙满用“九鼎是有德者居之。九鼎代表王权,你是诸侯,不能随便问啊!”轻轻松松就让楚庄王灰溜溜的不敢再多言,还把他“谋图不轨”的丑行,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关键字:周王城王宫方位正南
都城选址,必事先占卜。周公营建都城洛邑,也是事先让召(邵)公占卜确定都城中轴线,周公复卜。
召(邵)公就是北宋哲学、易学、历史学家邵雍的先祖。召公按周武王之意确定周王城中轴线方位,在“涧汭”到九皋天室三凸山正中一线,并依此营建起周王城。周公复卜,又对王城进一步修筑完善,即定洛邑为“天保”,“天宝”就是周王城、洛邑都城。 《公羊传》:“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
《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讲到九鼎定在洛邑的郏鄏:“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定鼎于郏鄏,过去说是北邙山就是郏鄏山,此说有待商榷。邙山很大,如何确定郏鄏的具体地址?郏鄏应是“涧汭”读音转化而来,即是涧河汇入洛河的那一带即称为“涧汭”,后来“涧汭”讹误为郏鄏。
厘定“郏鄏”即是“涧汭”,与周公所卜定“涧水东、瀍水西”的周王城相合。后来的汉代的河南城,今天洛阳洛河北王城遗址一带正在“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区域。可以推断,西周开国,定鼎洛阳,九鼎安放位置应在涧汭之阳地带周王都中轴线上。
那么,寻找周王城中轴的准确位置就十分有必要。
王城公园涧和河阴阳鱼图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唯王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 ”,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这个铸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指明“唯王迁宅于成周”,专指洛阳。所以,真正的周公测景定天下之中和周王城巾轴线的位置,应该是在古洛邑的正南方,“涧水东、瀍水西”,涧河入洛河(涧汭-颊鄏)区域向正南延伸,夏至日,以八尺圭表测量日影,影长1尺五寸的地方即为“地中”。
按此规则,与登封告城同纬度的地方差不多都有这一特征。但周公测景当在洛邑附近。 圭表与日影的关系当与夏至正午时太阳高度有关,周公确定天下之中,就是以夏至这一天八尺圭表的影子长一尺五寸为依据的。既然与告城同纬度的地方均有这一特征,周公为什么要到远离都城的告成测影呢?何况告城的位置并不在“涧水东,瀍水西”的周王城正南方子午线区域。
在古洛邑涧河入洛河口(涧汭-颊鄏),洛阳周王城王宫正南方,与登封告城同纬度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完全可以实现“八尺圭表的影子长一尺五寸”的结果,这一地点是洛邑王城正南方的大型古代遗址“新城故城遗址”。
新城故城与周公测景台位置示意图
测景台,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计年的仪器,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研究天文的圭和表。周公旦以8尺圭表观日测影确定天下之中。
面对这座无语的石表,千百年来不断的有人质疑,也不断有人在追问:周公为什么要到远离都市的告成测影,他是如何辨方正位?又何以认为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呢?
这里的观测天文的“观星台”、“量天尺”等建筑是元代郭守敬建的。
圭表为什么是8尺呢?我们首先应该求证周公测景台的历史真实性,《周礼》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亦即夏至日,以八尺圭表测量日影,影长1尺五寸的地方即为“地中”。按此规则,与告城同纬度的地方差不多都有这一特征。认为唐代确定告城测景台“是正宗”,有人附会说与武则天登嵩山封禅有密切关系,是武则天将告城所在的阳城改称为登封,但新旧唐书中,没有唐代在此处建测景台的记载。
既然夏至这一天,新城遗址正好完全可以达到符合《周礼》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亦即夏至日,以8尺圭表测量日影,影长1.5尺“地中”的要素特征。洛阳为什么不认真研究测量确定呢?
周公测影是一个肉眼能够分辨的近似值。夏至冬至日八尺圭表测日影定地中示意图: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对周公测影定地中以及与洛阳的关联写得很细致:“览东京之事以自寤乎?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岩险与襟带?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奥,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回行道乎伊阙,邪径捷乎轘辕。大室作镇,揭以熊耳。底柱辍流,鐔以大丕。温液汤泉,黑丹石辎。王鲔岫居,能鳖三趾。宓妃攸馆,神用挺纪。龙图授羲,龟书畀姒。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周公初基,其绳则直。苌弘魏舒,是廓是极。经途九轨,城隅九雉。度堂以筵,度室以几。京邑翼翼,四方所视。”
周王城北方是黄河和孟津,南面是洛河与伊河,东面有瀍河、旋门关和大丕;西面有崤函九阿、砥柱,前方有太谷、伊阙、轘辕三条主道路,太室山、熊耳山是两边镇山,南方远处有温液汤泉、三趾鳖(在万安山南)和黑丹石辎王者岫居(指九皋天室山,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与周武王所说勿远天室相一致)。周公当初奠基洛邑,建王城,其确定方位的准绳很直。
================================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秉武王礼 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考古》1997年第12期伊阙城遗址(新城故城)发掘.
秦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后演变成“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典故。《汉书 诸侯年表》载有“逃债台”的事:“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债 之台,被窃肤之言,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绝于天下”。
成语“问鼎中原”也发生在这里。《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 楚庄王以“尊王伐戎”为名,伐陆浑之戎,观兵周郊,陈兵于今平等乡东村、西村(古称东、西蛮子营,楚人称南蛮子)。周天子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王借机“问 九鼎大小轻重”,意在谋图周王室。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回绝了楚王。这个楚王即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游鼎台故址,南望九皋,伊河如带,稻花飘香,荷花竟放,车水马龙。论成语典故,晤人生真谛,品历史云烟,乐太平盛景,个中感受,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