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酮的药理作用


  常山酮的药理作用 

  常山酮又名卤夫酮,为新型广谱抗球虫药。常山酮又名卤喹酮、海乐福精、溴氯常山酮。化学名称:7-溴-6-氯-3-[3-(3-羟基-2-派啶基)-2-氧丙基(丙同基)]-4(3H)-喹唑啉酮氢溴酸

  中文名:常山酮

  外文名:Halofuginone

  作用:治疗鸡的各种球虫病

  球虫病是世界禽类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疾病,引起该病的病原包括柔嫩、堆型、布氏、巨型、毒害和早熟艾美耳球虫等。这些寄生虫在肠上皮细胞内繁殖,破坏肠黏膜完整性,降低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目前球虫病的防治以药物为主,并且使用化学合成类药物仍是防治的主要手段。常山酮(Halofuginone,HAL)是一种从植物常山中分离出来的喹唑啉酮类生物碱——常山碱的卤代衍生物,现在为化学合成药,其氢溴酸盐-氢溴酸常山酮具有广谱抗球虫的作用,对鸡的柔嫩、毒害、堆型、巨型和布氏艾美耳球虫均有作用。对球虫的子孢子,第一代裂殖体和第二代裂殖体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与其他抗球虫药无交叉耐药性。氢溴酸常山酮的主要优点是,毒副作用小,无交叉耐药性,故被广泛用来预防和治疗球虫病。

  常山酮(halofuginone)是一种从植物常山中分离出来的喹唑啉酮类生物碱———常山碱的卤代衍生物,现已能够人工合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较新型畜禽用抗球虫药,对球虫子孢子、第一代裂殖体和第二代裂殖体均有明显抑杀作用,可使早期病变不继续发展,肠道保持正常吸收机能,从而对动物增重起良好作用。在国外,常山酮还用于牛、绵羊、山羊的泰勒虫感染的治疗。本文就常山酮的理化性质、抗球虫活性、药动学特征、临床应用与联合用药等方面做一系统介绍。1理化性质与技术指标常山酮为白色或淡灰色结晶性粉末,熔点为223℃,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高温易分解,化学名称为7-溴-6-氯-3-[3-[(2R,3S)-3-羟基-2-哌啶基]-2-氧代丙基]-4(3H)-喹唑啉酮,分子式为C16H17BrClN3O3,相对分子质量为414.6。

  常山酮的溶解性,常山酮在水中的溶解性,常山酮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解性,常山酮在PBS缓冲液中的溶解性,常山酮在DMSO、乙醇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常山酮在细胞实验方面的应用,常山酮在大鼠等动物实验方面的应用。以上相关信息请直接联系大连美仑生物技术公司,我司将随货提供部分的参考信息。(注意,部分产品我司仅能提供部分信息,我司不保证所提供信息的权威性,仅供客户参考交流研究之用)

  肿瘤是危及人类生命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而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致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药物研究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有效抑制肿瘤转移的药物。

  常山酮(halofuginone,HF)是中药有效成分常山碱的衍生物,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作为广谱抗球虫药使用,为白色或淡灰色结为白色或淡灰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2-4]。近年来,随着对HF的深入研究,发现HF可促进伤口修复、抑制组织纤维化[5,6],其在抗肿瘤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尤为突出,对肝癌、肉瘤、脑癌、膀胱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诸多癌症模型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8]。本文选用人类黑色素瘤细胞A875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来探讨常山酮对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迁移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人黑色素瘤细胞株A875、小鼠黑色素瘤B16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

  药理作用

  本品为新型广谱抗球虫药,对多种鸡球虫均有较强的抑杀作用,用药后明显控制球虫病临床症状,并完全抑制卵囊排出(堆形艾美耳球虫除外),从而使环境不再污染,减少再感染的可能性。对球虫发育周期中的3个阶段即子孢子,第一代裂殖体和第二代裂殖体都有明显的抑杀作用。常山酮化学结构独特,因而与现有的其他抗球虫药无交叉抗药性。每1000kg饲料500g。

  「适应症」治疗鸡的各种球虫病

  「用法与用量」混饲。每公斤饲料加入本品3mg,每日1次,连用3天。

  「注意事项」

  1、药料应充分混合均匀。 2、产蛋鸡禁用。

  常山酮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 对鸡的柔嫰、毒害、堆型、变位、巨型、布氏艾美耳球虫均有效, 对球虫的子孢子、第一代和第二代裂殖体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 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也有效, 且无交叉耐药性。常山酮氢溴酸盐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广泛用于防治家禽的球虫病。在我国, 氢溴酸常山酮被允许以3 mg /kg的浓度添加在饲料里, 其休药期为4 d。许多国家建立了常山酮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其残留限量作了规定。我国规定常山酮在牛肌肉、皮/脂、肝、肾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分别为10、25、30、30 μg /kg, 在鸡/火鸡的肌肉、皮/脂、肝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分别为100、100、130 μg /kg 。常山酮经家禽消化后, 在肠道被大量吸收, 广泛代谢, 并由粪便和胆汁排泄。

  常山酮是中药提取物常山碱的衍生物,常作为高效抗球虫药被广泛使用。近年研究发现,常山酮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尤其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该文主要就常山酮在关节炎、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梳理总结,为常山酮深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常山酮作为中药常山碱的衍生物,近年来,在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治疗探索过程中因药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小而备受瞩目。作者通过总结其在关节炎、硬皮病、多发性硬化、肾炎等方面的治疗机制,可以看出,Th17细胞是常山酮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效应细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常山酮如何经由固有免疫细胞对Th17细胞分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常山酮是否会通过其他免疫细胞的发挥治疗效应,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探索;另一方面,常山酮是否可适用于临床,乃至临床常山酮的剂量、给药方式等问题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期待对中药常山有更多的研究从而充分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

  注意

  (1)常山酮安全范围较窄,治疗浓度(3mg/kg)对鸡、火鸡、兔等均属安全,但能抑制水禽(鹅、鸭)生长率。珍珠鸡最敏感,易中毒死亡。由于鱼及水生生物对本品极敏感,故喂药鸡粪及装盛药害器切勿污染水源。

  (2)最近有人证实,由于常山嗣对家禽及哺乳动物I型胶原细胞合成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用药家禽皮肤撕裂(Skin tears)。治疗浓度能影响健康雏鸡增重率,并使火鸡血液凝固加快,以及影响火鸡对球虫的免疫力。

  (3)6mg/kg饲料浓度即影响适口性,使病鸡采食(药)减小,9mg/kg则多数鸡拒食。因此药料必须充分拌匀。要求均匀度在2.1~3.9mg/kg之间,否则影响药效。

  (4)由于连续应用,国内多数鸡场已出现严重的球虫耐药现象。

  (5)禁与其他抗球虫药并用。

  (6)12周龄以上火鸡,8周龄以上难鸡,产蛋鸡及水禽禁用。

  (7)休药期,肉鸡5天,火鸡7天。

  「用法与用量」混饲每1000kg饲料禽3g

  「制剂与规格」氢溴酸常山酮预混剂 1000g:6g

  科学家揭示中药抗疟疾机理

  2015-05-20 来源:生物360

  关键词: 疟疾

  发表评论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0日说,他们破解了传统中药常山的抗疟机理,在此基础上有望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疟药。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中药常山是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在中国用于治疗疟疾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但其毒性较大,临床应用受限。

  负责研究的哈佛大学助理教授拉尔夫·马齐切克表示,常山可能是最古老的抗疟药,基于常山活性成分常山碱开发的一些合成化合物如常山酮的抗疟效果与青蒿素一样好,但人们并不清楚其作用原理,也不了解怎样减轻它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对其进一步利用。

  为此,马齐切克领衔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两种对常山碱有着高度耐药性的疟原虫的基因组序列,结果发现,这两种疟原虫中唯一的共同变异是一个编码脯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个合成酶就是常山碱的药物标靶,是常山碱遏制疟原虫感染的关键所在。

  研究人员就此开发出一种名为halofuginol的化合物,并利用它治疗感染疟疾的小鼠。结果显示,该化合物有效减少了疟原虫感染,接受治疗的小鼠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

  “这证明,可以研发出耐受性更好的常山碱类似物。”马齐切克还说:“如果一切顺利,我们预计5到10年内将有一种相关药物进入临床应用。”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全球每年有超过6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多数是非洲5岁以下儿童。目前最有效的抗疟药物是,同样在传统中药基础上开发出的青蒿素。但由于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疟原虫已发展出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有必要尽快开发出新一代抗疟药。

  农用化学品对食品的污染

  1、什么是农药?什么是农药残留?什么是兽药?什么是兽药残留?

  农药:广义上是指农业上使用的化学品。狭义上是指用于防止农、林、有害生物的化学、生物控制剂及为改善其理化性状而用的辅助剂。农药的分类按照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有机合成农药).

  农药残留是指农业生产中农药在使用后一段时期后,一部分农药没有分解而残留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残留于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的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兽药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抗生素类药物)、(抗寄生虫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三大类.

  兽药残留:指食物动物用药后,任何可食动物源产品中所含有的原型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2、什么叫休药期?什么是最大残留限量?

  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水产品等)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大残留限量:农药在某农产品、食品、饲料中的最高法定允许残留浓度。是指优良农业措施下使用农药时,可能在食物中产生的最高残留浓度。

  3、对农药按用途分为哪几类?按化学成分分为哪几类?如何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

  1)、农药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  

  2)、农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等;

  3)、农药的毒性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或消灭农业、林业的病、虫及杂草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使用农药也带来环境污染,危害有益昆虫和鸟类,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同时也造成了食品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更好地了解农药残留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农药对食品及环境的污染,对保护人类健康十分重要。

  4、简述农药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以及预防农药残留的措施。

  a)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

  ①旋用农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

  ②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动植物体内含有农药残留,而间接污染食品

  ③来自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如从水中农药→浮游生物→水产动物→高浓度农药残留食品;

  ④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而造成食品污染。

  ①  预防措施:(1)加强对农药和兽药的管理(2)安全合理使用,进行常规检测(3)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制定适合我国的农药兽药政策(5)发展绿色食品

  5、简述降低植物中农药残留措施?

  ①进入植物体内的农药量取决于:①农药的种类、性质;②农药的使用方法,包括施药次数、施药浓度、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喷雾、泼浇、撒施、拌种等);③植物的种类等

  ②一般内吸性农药能进入植物体内,由于在体内迅速运转,使植物内部农药残留量高于植物体外部;而渗透性农药只沾染在植物外表,因此外表的农药浓度高于内部。同时,施药次数越多、农药浓度越高,残留在植物中的农药量也越高;在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所允许的间隔天数(即安全间隔期)内施用农药,农药残留检出也较多,同时,在安全间隔期,不允许收获,距安全间隔期天数越少、农药在植物体中检出率高。另外农药残留随植物的不同种类和同一种类不同部位而不同,一般叶菜类植物的农药残留量高于果菜和根菜类。

  6、试述有机磷农药体内的代谢过程。

  答:首先说明有机磷农药的主要代谢途径,然后具体论述。具体答案为:

  一般而言,氧化和相继的磷酸三脂酶水解是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主要的代谢途径。在肝细胞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马拉硫磷、对硫磷对位的硫原子被氧取代形成对氧磷和马拉氧磷;乐果脱去对位的烷基(甲氧基)形成脱甲基乐果,第二步,肝细胞的磷酸三脂酶将氧化的产物如对氧磷、马拉氧磷或脱甲基乐果水解;第三步,脂酶的水解产物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葡萄糖基转移酶、硫酸转移酶或GST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葡萄糖、硫酸或谷胱甘肽结合,使其溶解性增加、毒性降低或消失,并易于从体内排出。

  7、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①有机氯: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有机氯农药,经过肠道吸收,主要在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和脏器中蓄积,对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当人体摄入量达到l0mg/kg体重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在肝、肾和神经中枢,它不仅引起肝脏和神经细胞的变性,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病变。

  ②有机磷:有机磷农药随食物进入人体,被机体吸收,通过血液淋巴转运到全身各个脏器,其中以肝脏最多,其次是肾、骨、肌肉和脑,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碱酯酶受抑,活力下降,使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中毒表现,如出汗、肌肉颤动、心跳加快、瞳孔缩小等,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8、什么是兽药残留?兽药进入动物体的途径是什么?

  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物的残留。

  进入动物体的途径:

  a)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在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口服、注射、局部用药等方法可使药物残留于动物体内而污染食品;

  b)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用:为了治疗动物的某些疾病,在饲料中常添加一些药物,还可促进畜禽的生长,这些药物以小剂量拌在饲料中,长时间地喂养食用动物,通过饲料使药物残留在食用动物体内,从而引起肉食品的兽药残留污染;

  c)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为食品保鲜有时加入某些抗生素等药物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也会不同程度造成食品的药物污染。

  12、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对人体产生哪些主要危害?

  抗生素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主要危害:

  ①  经常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畜肉可使人产生耐药性,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②  对抗生素过敏的人群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9、在畜禽饲养中,为什么使用兽药?污染食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兽药残留对人体有哪些潜在危害?

  在畜禽饲养中,普遍使用兽药,特别是抗生素,这是因为:

  (1)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

  (2)可以增产

  (3)可以保鲜。

  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

  (1)不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

  (2)不正确使用兽药和滥用兽药,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

  (3)饲料加工过程受到兽药污染或运送出现错误

  (4)按错误的用药方法用药,或未做用药记录

  (5)屠率前使用兽药

  (6)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

  (7)厩舍粪池中所含兽药

  兽药残留的危害性表现在:毒性作用 、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细菌耐药性 、菌群失调 、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激素作用 、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

  1)毒性作用: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不断在体内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2)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经常食用一些含低剂量抗菌药物残留的食品能使易感的个体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它们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内抗体的形成,造成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短时间内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3)细菌耐药性:是指有些细菌菌株对通常能抑制其生长繁殖的某种浓度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受性。经常食用低剂量药物残留的食品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动物在经常反复接触某一种抗菌药物后,其体内的敏感菌株将受到选择性的抑制,从而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在某些情况下,经常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可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体,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4)菌群失调: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内的菌群由于在多年共同进化过程中与人体能相互适应,如某些菌群能抑制其他菌群的过度繁殖,某些菌群能合成B族维生求和维生素K以供机体使用。过多应用药物会使这种平衡发生紊乱,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5)致畸致癌致突变:妊娠关键时期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畸形的药物质或化学药品称为致畸物。致突变作用又称诱变作用。诱变剂是指损害细胞或机体遗传成分的化学物质。另外,残留于食品中的克球酚、雌激素具有致癌作用。

  6)激素作用:人们通过食用含低剂量激素的动物性食品,不断接触和摄入动物体内的内源性激素。一般情况下,摄入人体内的动物内源性激素,由于其口服活性低,因而不可能有效地干扰消费者的激素机能,但也不可忽视。比如甲状腺素、肾上腺,能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不正常。

  7)环境生态毒性:绝大多数兽药随动物粪尿排入环境后,仍有活性,会对土壤微生物、水产生物及昆虫等造成耐药性

  a)有机砷制剂作为添加剂大量使用后,随排泄物和残留进入土壤,对土壤固氮细菌、解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均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土壤变质。

  b)重金属铜锌、汞等对土壤中的蚯蚓等动物种群产生不利影响,使敏感种群减少或消失。

  c)  抗球虫药常山酮对水生动物 (如鱼、虾)产生剧毒等。

  10、怎样控制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a)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包括合理配伍用药、使用兽用专用药,能用一种药的情况下不用多种药,特殊情况下一般最多不超过三种抗菌药物;

  b)严格规定休药期和制定动物性食品药物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保证给予动物内服或注射药物后药物在动物组织中残留浓度能降至安全范围,必须严格规定药物休药期,并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

  c)加强监督检测工作: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引起人们的变态反应对公众的危害性远比其他环境污染物和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危害性要小,但这不等于说就可以忽略而不考虑,因为兽药残留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一些对变应原性物质非常敏感的人群,其危害就更严重,因此建议肉品检验部门、饲料监督检查部门以及技术监督部门应该加强动物饲料和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的检测,建立并完善分析系统,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提高食品质量,减少因消费动物性食品引起变态反应的危险性,另外,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还可通过制备高效低毒化学药品和加强对新药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进行控制;

  d)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消费者可通过烹调加工、冷藏等加工方法减少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11、简述控制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量的措施

  ①加强对农药和兽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

  ②全合理食用农药和兽药;

  ③定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量标准;

  ④制定适合我国的农药兽药政策。

  中药治疗球虫

  在饲料中添加各种抗球虫药虽然可以在预防并控制球虫病,但往往诱发球虫的抗药性,而抗药性的产生正是化学药物治疗的最大障碍。中药可以提高鸡的免疫力,消除鸡感染球虫后产生的下痢、 血便等症状,不仅预防和控制球虫病,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鸡的抗病力;中西药结合使用还可降低西药的使用量,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中药药效较慢,在病情较严重时,往往需要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式来控制鸡球虫病。

  1 单味药

  1.1 常山

  常山抗球虫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常山酮。孙浴东的研究发现,5 mg/kg 的常山酮对自然感染球虫的病鸡和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病鸡具有显著的疗效; 刘其容用单味常山煎汁拌料喂鸡,用药3 天后血便基本消失,球虫病得以控制。 史万玉(2003)的研究表明,采用人工感染发病方法,由常山、柴胡、青蒿、白头翁、地榆、黄芪等10 多味中草药按照不同的组成和配比组成的12 个中药复方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效果, 其中方6只多了一味常山,但抗球虫指数却增加了近一倍。

  1.2 青蒿

  青蒿是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性苦、寒,近年来被用于鸡球虫病的防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朱印生等将青蒿醇提取物混入饮水中让鸡自由饮用,7 日龄至40 日龄鸡每服3 天,停药1 天, 41 日龄至60 日龄时每服青蒿3 天,停服 2 天,药量每日按10g/kg投放,结果与不治疗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史福胜,1995)。

  1.3 柴胡

  柴胡及其主要成分柴胡皂甙具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并能抑制组织胺或 5 羟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推断柴胡可能对球虫的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地消除或缓解球虫感染鸡体后引起的炎症变化,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抗球虫效果。

  2 复方

  廖世鹏等(1992)用常山、柴胡、苦参、青蒿、地榆炭、白毛根,制成 25%药液,每 15 kg 饲料中加4000ml煎剂搅拌均匀,连续用药8天,治疗确诊为球虫感染的病鸡,治愈率为93.52%; 按0.5%拌料预防,均无本病发生。 孙颐龄(1992)用青蒿、常山、地榆、白芍、茵陈、黄柏等粉碎后按1.5%的比例添加,充分拌匀,任其自由采食;并在同等情况下与添加1%球虫灵相比较,其发病率、死亡率均低于球虫灵。 黄家宇等(1999)用地锦草、仙鹤草、马齿苋,水煎饮服,用此方法治疗1850 羽患有鸡球虫病肉鸡,连用4天,除死亡 48 羽外,其余均告痊愈。 李齐欣(1991)用白头翁、苦参、黄连加水煎煮后饮服。用此法对病重的鸡只连用1周,用药期间仅死亡5 只,全群再未发现病鸡。 王思庆(1998)利用“通变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白芍、生地榆、苦参、三七、白

  及,鸦胆子,炒侧柏叶、生甘草)分盆让患鸡自由饮服(若病程长者, 可加黄芪、山药、当归等药以补益气血),用此方法治疗400 羽病鸡,仅 14 只死亡;另将上方减半使用以预防400 羽鸡,连用4 天,到50 日龄出栏时再未发生球虫病。 王新等(2000)用常山、鸦胆子、苦参等10 味中药组成的净球散混于饲料中,连续用药一周, 发现以 1%和 1.5%添加,其抗球虫效果好;用净球散煎剂浸泡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孢子化率为 65%左右,抑制作用明显。其中黄芪(含有生物活性多糖,对免疫器官有保护和促进发育的作用)、白头翁、连翘、神曲等合用具有清热降火、解毒消肿及调和肝脾、补中益气等功效。 结果证明,扶正补益中药和清热解毒中药配伍,可以产生双向调节,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并能激发机体自身的抗菌消炎能力,对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胡功政(2000)用主要由常山、仙鹤草、苦参等组成的,经过提取、精制、制粒、干燥等工艺制成的水溶性颗粒剂—百球克冲剂,按2~4 g/L混合饮水治疗鸡球虫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李蕴玉(2001)筛选的中药组方一:主要由白头翁、苦参、地榆、乌梅、黄柏、黄芪、甘草等 10 味中药组成。中药组方二:主要由常山、青蒿、柴胡、黄芪、甘草、当归、熟地等10 味中药组成。中药一组的雏鸡存活率为 100%,并且具有促进增重、减少卵囊排出量和降低肠道病变的作用,抗球虫指数为183.94,显著高于中药二组和盐霉素组。 马海利等(2001)以治本、治标、扶正祛邪为原则,设计以杀虫驱虫的青蒿、使君子为主药,以泻下攻积、促进球虫排出、清热解毒的大黄为辅药,以凉血止血、补血和血、收敛解毒的地榆、 当归等为佐药组成防治球虫病的中药组方。该组方在防治肉鸡球虫病中抗球虫指数为 188.3,达到高效水平。 禽球灵为史万玉(2003)多次筛选配制的中药复方,由常山、柴胡、地榆、绞股蓝四味中草药组成。禽球灵用于治疗感染柔嫩艾美球虫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鸡时,效果较差,即使添加剂量增到50 g/kg,抗球虫指数仍只有90.48。所以不宜作为鸡球虫病的治疗药物,但若以饲料添加剂的形式预防以柔嫩艾美球虫为主的鸡球虫病则能收到良好效果。

  另外,还有四黄球痢散:由黄柏 100 g、黄莲 100 g、黄芩 240 g、大黄 80 g 和甘草 120 g 制成末,鸡每只4g,每日 2 次,混在饲料中投服(谢麟,2001)。国外也有用中草药提取物抗球虫的试验,用包括苦参、白头翁、柴胡在内的几种中药提取物来做抗球虫病的试验,从而得到的结果:用窃衣、苦参提取物的治疗的鸡只存活率最高,用大果榆、朝鲜白头翁的提取物的治疗

  的鸡只病变较轻,用使君子提取物治疗的鸡只增重明显,用槐树、苦参的提取物治疗的鸡只血便较理想。

  3 中西药结合

  吴仕华(1995)等用西药氨丙林、克球粉、氯苯胍、抗球王等化学抗球虫药为主,辅以中药(由常山、连翘、柴胡、生石膏组成,可镇痛解痉、凉血止痢、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治愈率可达 90%以上。 聂奎等(2000)用甜菜碱,分别与球安、加福和球佳配伍的3组药物拌入饲料中治疗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的鸡,结果表明甜菜碱加聚醚类抗球虫药组的平均增重和 ACI值均高于单用药组; 尤其是甜菜碱加加福组,增效尤为显著。 谢麟(2001)还提出可用常山磺胺药来治疗球虫病,即常山、柴胡、白术、茯芩各15g、陈皮 15 g、SM2 1.5 g、DVD 0.4 g,制成粉剂,按1%饲料浓度投喂即可。 熊满根(2001)以柴胡、常山、青蒿、仙鹤草、苦参、地榆、生地、车前草煎成的药汁让鸡自饮,药渣拌入饲料内喂鸡,同时以磺胺类药物治疗,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认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的特点是先治标,后治本或标本兼治,急用西药,控制鸡只死亡,缓用中药治本;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 且不易复发。

  缪德年等(2002)在中药复方中添加低浓度抗球虫西药,抗球虫效果得到有效改善,中西药联合用药的抗球虫效果达良好水平。所用西药地克珠利用量是常规用量的30%;马杜霉素的用量为常规用量的40%,说明中西药配合应用既可提高中药复方的药效,又能降低西药剂量,是一种较有前途的用药方法。 张西臣(2001)将球虫散(含常山和柴胡等 7 味中草药)以1%和1.5%添加于饲料中,其抗球虫指数均达到180 以上,属高效抗球虫药。通过与西药杜球(1%的马杜拉霉素预混剂)抗球虫效力比较,发现该中药散剂的抗球虫指数不如西药杜球抗球虫指数高,这可能是由于中药见效慢的缘故。总的来说,中药用于鸡球虫病防治具有毒性低、残留少、球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只要抗球虫指数达到180 以上,就可以用于临床。

  蔡律综合   参考文献来源于网络

  2019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