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个方法解惑人才经营之五:职业人不接地气如何是好?


 我们看到这么一个现象,老板花了很大的代价,从外面请来了职业人,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时期内,往往沉不下去。职业人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找到企业的对策,从而去解决它。在这个问题上,老板是很困惑的。

那老板到底能够容忍多少个月呢?作为职业人来说,初来乍到,刚到一个企业,往往会碰到一些“刺头”。这些“刺头”可能在企业时间很长,有的可能跟着老板从创业就开始,有的可能就是老板的亲戚。碰到这种情况之后,作为新来的职业人怎么办?如果自己都沉不下去,你想这些“刺头”是不是会刺上加刺。所以威信确实不是简单的职位赋予的权利,职业人要树立自己的威信,首先要从搞定“刺头”开始。

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三个月不出成绩,老板可能会说不要紧,再看一看;如果六个月没有出成绩,老板可能会说没有关系,再看一看;如果九个月还没有出一点成绩,老板心里想再看一看吧;那如果12个月还没有一些成绩出来,老板心里就会直打鼓、心急,怀疑自己当初的请人的决策是不是错了。

所以这种现象,确实是考验老板和职业人的。但单纯从职业人沉不下去来说,是需要职业人好好的反省反思这个问题。

我把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标准认知上面不一致。

老板和职业人对企业发展的目标、所设定的标准、责任等等方面认知有很大的差异。因为老板从这个企业从无到有,他太熟悉这家企业了,即使这家企业的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很清楚。但是职业人需要在短期内去了解,去熟悉这家企业确实不容易,如果没有点真货的话,没有点钉钉子的精神,那要撑下去很难。

第二个原因是熟悉的程度,资源获取的能力上面不一样。

在老板看来,自己获取资源能力是很强的。因为背后这个企业是老板自己的。对于职业人来说,在面对着“刺头”,面对着原有的利益格局的情况下,新来的职业人想要获取资源是不容易的。如果职业人能力强还好一点,如果自己的能力较弱的话,那是很可怕的。

第三个原因是老板和职业人在沟通频道上不相同。

老板可能从他的角度去发出指令,但是由于职业人对企业的认知熟悉度不足,往往在理解老板的指令,接收老板的信息上面有误解有误差,造成的结果就是老板想要职业人怎么做,但是职业人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板的意思。沟通过程当中矛盾很多,冲突很多。

从这三个原因来说,更深层次的去看,我个人把它归结为叫角色定位的差异。一个是老板角色,一个是职业人角色。这种差异是天然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也是可以缩小的。

来看一个很生动形象的例子,到底职业人人和老板的区别在哪里?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人同样上山去打野猪,职业人看到野猪还没被打死,因为害怕被误伤,扔下枪就会跑。可是老板不会,老板看到野猪没被打死,快速拿出身上的刀,再冲上去,再把他刺死。从这个故事来看,老板和职业人确实差异很大,老板真正是从市场上打滚过来的,不给自己留退路。但是职业人因为对这家企业感情还没有这么深,他可能给自己留了后路,一旦碰到不顺心的事,一旦碰到阻力,一旦碰到被人不理解,他就可以走,他就可以走掉。所以,角色定位的差异造成了一些职业人到了一家新的企业之后,沉不下去。

原创|35个方法解惑人才经营之五:职业人不接地气如何是好?

 

那如何作为老板来说,让职业人能更快的更好的沉下去,尽快的去熟悉企业,开展工作,我把他归纳为叫四“定”法。

第一个“定”就是定标准。

一个新的职业人到一家企业,到你所在的企业,老板和职业人一定要把这个工作标准定清楚。比如说,列出一个阶段内的行动清单,包括时间节点、责任人、协助人、阶段要实现的目标、资源的配置等等,让职业人更大可能的围绕这个行动清单去开展工作,快速的去熟悉企业。

第二个“定”就是定机制。

有些职业人工作沉不下去,确实是因为老板和职业人在沟通上面存在障碍。职业人有时候过于用职业的思维和老板去进行沟通,而老板以老板思维更灵活的方式去沟通,所以会造成沟通方式上的差异,这时候就需要老板和职业人明确沟通机制,不管是定期的还是不定期的,要避免相互猜测。

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有一个情况,就是职业人和老板在对待每周或者每月的办公例会的态度。有些职业人坚定的认为每月要开办公例会,而在老板看来办公例会不一定有价值,针对这个事情就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如何去解决,就需要职业人真正发挥他的职业能力,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因为办公例会是职业人很好的,快速理解公司的一种途径。

第三个“定”就是定帮扶。

老板虽然花了钱,但你不能做甩手掌柜。在一定的时期内,三个月六个月,老板少不了要去帮助职业人,最好能够制定阶段性的帮扶计划,使职业人尽快熟悉企业,使是职业人尽快能够去理解这个行业、去理解老板。

第四个“定”就是定人心。

要使职业人沉下去,去改变企业多年来的一些变革难点,这时候职业人需要更有勇气去面对变革,需要有老板的定心丸,有老板的尚方宝剑。如果没有这些,职业人就会有后顾之忧,职业人面上会去推动变革,但一旦面临阻力的时候,他就会退却。这时候伤害的不仅是职业人,也是老板,更是企业的其他人。因为一旦变革停下来,就会无形的伤害现有的团队。

欢迎探讨交流或合作,可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