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与就业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失业的增加,似乎机器取代了一部分人类的劳动,使得某些生产或制造产品的用工人数大大减少,必然会造成了相应的失业人口,进而使得劳动阶层的生活更加困苦,并且持这种认识的一般民众为数众多,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保障劳动阶层的就业是不利的。截至目前,中国国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依然是众说纷纭,但是总体上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就业之间是一对矛盾,或者认为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就业之间不存在某种直接的比例关系,既不存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必然会导致社会失业人数增加的关系,也不存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必然会导致社会就业人数增加的关系。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关系,失业率更多的表现为与经济周期的强关联关系。

  当生产某种产品的所有企业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时,如果市场对这种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能够相应的成比例的提高,的确会造成生产这种产品的一部分工人的失业,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这正是一般劳动阶层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失业增加的原因。虽然这种认识以普遍的现象为基础,但是,这种认识是以偏概全的,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的确会造成一部分生产该产品的工人失业,而从社会的总体就业变化结果来看,由于生产该产品的所有企业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最终必然会引致该产品的价格下落,进而促进该产品的消费,如果该产品为上游或中游环节的生产资料,那么该产品的价格下降,必然会引起下游其他产品或最终消费品的生产成本下降,进而引致相应的下游产品价格下降,促进这些下游产品的消费,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引致下游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就是说,生产某种产品的所有企业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造成一部分失业的同时,又会促进下游其他企业生产的扩大,促进下游其他企业增加一部分就业,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局部来看,会造成暂时性失业的增加,而从社会总体来看,随着失业之后重新再就业,失业与新增就业相抵之后,社会失业数量并不一定就是增加的,也有可能社会总就业数量是增加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人口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也就是说,随着社会总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总劳动人口的供应和就业总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在没有把接受教育和培训作为一般劳动力的必备条件的社会时期,即在社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中,从事一般劳动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不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或培训就可以参加劳动,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劳动者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或培训的社会时期,社会总人口的增长是随着食物生产效率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总的生产性劳动人口是随着粮食等农牧产品生产技术的改进或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大大拓展了农牧产品生产的空间和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而不断增加的,除了食物生产部门本身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之外,由于增加的食物生产在供给农牧业劳动人口消费的同时,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农牧产品“剩余”供给手工业、商业等部门使用和消费,使得手工业、商业等部门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进而也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总之,不同的部门或行业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这种社会总人口的增加伴随着食物生产效率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一直持续到工业化时代之后,直到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到出现把接受大量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作为对一般劳动力的基本需求的时候,才出现了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的大量运用,需要的是相应的高素质的一般劳动力,而不是大量没有受到教育和培训的、没有广博见识的、低适应能力的低素质的一般劳动力,对于具有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一般劳动力的需求逐渐成为新的条件下社会需求的主流,正是这种新的社会劳动力主流需求,使得不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日益被边缘化,在这种社会转化过程中,由于维持具有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一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相较于不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耗费的财富量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食物类财富的耗费在其所耗费的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非食物类财富的耗费在其所耗费的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正是“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客观社会现象,这种客观现象并不表示一般劳动力更加富有,而是表示再生产出高素质的一般劳动力需要更多的财富耗费。

  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我们要明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之间是正向关系,因为某项创新的运用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实际增加了多少社会财富生产或服务,这种社会财富生产或服务的增量不仅仅在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的增量,还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因为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联动引发了多少财富生产或服务的增量;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循环是通过用商品生产商品的形式来实现的,在具体的生产工艺或组织管理确定的情况下,除了上下游商品之间具有配比关系之外,每种商品的生产量与从事生产或服务的劳动量之间也是存在配比关系的。因此,根据某产品或某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财富生产或服务的增量引起的变化量,并把这种变化量区分为不同的产品量或服务量之后,与相应的劳动量进行配比,就可以计算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就业数量的影响。

  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往总趋势来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总就业数量之间的是正向的关系,但是,由于生存空间和资源条件的限制,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由于一般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财富耗费及其结构的变化,由于自然资源租金和寻租行为的影响,并不是每一项创新运用于生产或服务并使得其劳动效率的提高,都会形成社会总的就业数量的增加,事实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步入现代社会以后,人均直接劳动时间是逐渐减少的,直接劳动时间减少的同时伴随的是一般劳动力的人均财富收入或耗费的不断增加,对于人均直接劳动时间逐渐减少,按照过往的传统的观念,也可以理解为变相的增加就业数量,扣除这种“变相增加的就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总就业数量之间的确形成了反向的变化趋势,但这丝毫不会与就业的目的相悖,而是会让一般劳动者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