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乱吃感冒药的7个真实案例 有人肝衰竭有人心衰有人跳楼


 

常言道:话不能乱讲、药不能乱吃。

就连常见的感冒药,因服用不当而出事的也屡见不鲜。

(图源/网络)

下面就来盘点7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1、男子为感冒早愈连吃6种感冒药

2019年5月7日广州日报报道,在东莞虎门工作的林先生,因为感冒迟迟不好,一口气同时口服了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奥司他韦、溴己新、右美沙芬、布洛芬。

真的是蛮拼的。

不料20分钟后,林先生感觉呼吸不畅,皮肤多处红疹,颜面水肿明显,家属赶紧把他送到了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

当值医生也姓林,他发现患者心率169次/分,来诊2分钟后,血压从102/70mmHg下降至60/30mmHg。

意识到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他一边下达口头医嘱,一边迅速呼叫医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的专家赶来会诊协助救治。

持续抢救40分钟后,万幸,林先生的命捡了回来。

(来源/网络)

案例2、女子连吃9天感冒药引发肝衰竭

《新闻晨报》报道,2018年12月下旬,上海梅女士出现发热头痛等感冒症状。

于是,她自行服用感冒药,并且连续服用了9天。

梅女士说,自己发烧时吃泰诺林,不发烧时吃的是泰诺。

梅女士觉得,自己是在对症下药。

但是……

梅女士被送到医院时已神志恍惚、意识模糊,情况极其危急。

(图源/网络)

检查发现,梅女士的谷丙转氨酶数值为17000+u/L,是正常值的三百多倍,说明她整个肝脏都属于坏死状态。

另一个重要指标凝血酶源时间为31.8秒,是正常值12秒的3倍。

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从死神手上把梅女士拉了回来。

问题来了:为何吃感冒药会引发暴发性肝衰竭?

罪魁祸首是感冒药中的一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图源/网络)

过量会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

对乙酰氨基酚,读起来有些拗口,如果说扑热息痛相信很多人会比较熟。

对,扑热息痛的学名就是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也是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而索密痛的主要成分就有非那西丁。

上点年纪的人或许还记得索密痛,那年头,头痛、牙痛、关节痛什么痛的来1片索密痛再正常不过……

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约80%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它。

对乙酰氨基酚肝损害发生与否,与患者服用剂量有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每天服用的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得超过2000毫克,疗程不得超过3天。

成人一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g(150~250mg/kg)后就会引起肝毒性,20~25g或更高的剂量可能致死。

(来源/网络)

案例3、吃感冒药玩“自杀”差点成真

林先生和梅女士吃感冒药都是因感冒而起,而杭州的陈先生则有点“另类”,他吃感冒药纯粹是为了“逗你玩”!

2016年9月28日杭州网报道,陈先生平时比较内向,有一次为生活琐事跟妻子吵架心情很郁闷,喝了很多酒,酒壮怂人胆,就想玩回“自杀”吓唬老婆。

他心里盘算,跳楼会受伤,割腕会流血,喝农药会恶心,吃安眠药会醒不来……

还是感冒药吧,药店随便买,平时经常吃,应该比较“保险”。

于是,他买来泰诺一口气吞下27颗,然后把空的药瓶摆在床头,睡了。

(图源/网络)

哪知道,感冒药也不“保险”。

当家人发现后,离他吃感冒药已经过去了6小时。

此时的他,除了有点恶心还没有其他症状。

家人不放心把他送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急诊科医生一听吃了那么多泰诺片而且还喝酒了,惊出一身冷汗。

虽然马上给他洗了胃,但是感冒药已经基本吸收了。

当急诊医生向陈某和家属说明大量的感冒药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还会损伤消化道,导致胃穿孔、出血,有生命危险时,陈某一脸茫然,

果不其然,第二天陈先生肝功能衰竭,命悬一线。

因抢救得当,陈先生最终脱离危险。

醒来后的陈先生会不会觉得还是在医院最保险?

陈先生吃下27片泰诺,泰诺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325mg,总量是8775mg。

各位可以自己对照下上面介绍的一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毒性和可能致死的剂量。

陈先生、林先生和梅女士多吃感冒药最终都化险为夷,但有人运气却没他们那么好。

接着看下面这个案例:

(图源/网络)

案例4、几种感冒药加倍吃,8个脏器5个衰竭

据2018年4月19日经济日报报道,小李(化名)27岁,是一位学经济管理的研究生。

因为“高热 7 天,伴腹泻 5 天” 来南京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呼吸科就诊。

医生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高大、极度肥胖、全身皮肤黄染、急性热病容、呼吸急促……”

据小李自己说,“因为一种感冒药退热效果不明显,且因为自己体重大,就多买了几种,加倍剂量吃了不少。”

还混着吃、不按时吃。

有时烧得着急,他就这边吃两颗,那边吃一颗。

简直了。

小李送医时体温已41度,监护仪显示其已出现呼吸衰竭,高流量吸氧也无法缓解他的缺氧和呼吸困难;心跳极快、且不断出现室性早搏,提示心肌已经受到损害;血液检查提示,小张全身的肌肉正在溶解,肝肾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人体共八个脏器系统,小李已经有五个系统功能衰竭!

由于肝脏衰竭需要换肝,尽管医护人员也在4天内为他找到了供肝,但“因为肝功能严重衰竭,导致严重的低血糖,陷入昏迷,还来不及换肝,人就走了。”

小李从入院到最后离世仅仅 7 天时间。

医生发现小李吃的多种感冒药中,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又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他光顾着研究经济管理,咋不抽空研究研究感冒药的说明书呢?

哎……

如果以为感冒药里只有对乙酰氨基酚才会发威那就大错特错了。

(图源/网络)

案例5、18岁女孩同服两种感冒药后死亡

新快报、钱江晚报报道,2008年7月,广东江门阮家美女由于发烧和咳嗽,去当地医院看病,遵医嘱将5种药混吃。

结果病情恶化,出现了抽筋和休克,最终在医院离开人世。

阮爸爸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医生开出两种不能合吃的药,混用则毒性翻倍,认为医院违反药物配伍禁忌致女儿中毒身亡。

请注意,阮爸爸有研究感冒药的精神。

当然,是被逼的。

而这两种药就是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和罗红霉素缓释胶囊。

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商品名叫阿斯美,用于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罗红霉素缓释胶囊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阮爸爸对媒体说:前者的说明书上标明,每粒胶囊含25mg氨茶碱,茶碱含量占到一粒药的54%。

说明书还注明药物相互作用:请勿与其它镇咳祛痰药、抗感冒药、抗组胺药、镇静药等联合使用。

后者的说明书写着:“本品与茶碱合用,可增加其血清水平,导致茶碱中毒。”

人体服用氨茶碱后,可在体内转变为茶碱。

某些药物,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氟喹诺酮类的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可降低茶碱在肝脏的清除率,使其药物半衰期延长,增高其血药浓度,致人茶碱中毒。

阮爸爸请教了医学专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罗红霉素可使复方甲氧那明中的茶碱在血中浓度升高3倍到10倍,使血中茶碱清除率下降25%,这样就增加了茶碱的毒性,导致服用者茶碱中毒。

也有不同的声音。

浙医二院药剂科副主任周权博士说,“氨茶碱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存在潜在相互作用的风险。但是不同的大环内酯类以及服用不同的氨茶碱剂量,相互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

“如果发现异常,不应该武断锁定是两个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有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比如机体对其中一种药物过敏或高度敏感,或其他疾病因素引起。”

不能忽视“个体差异”。

2009年9月9日,广东省医学会下发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定新会区人民医院在对阮婉莹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违反诊疗常规和规范过失行为;医生存在的诊疗过失与该患者的死亡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结论是:该医案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负次要责任。

案例中的茶碱中毒其实绝非个案。

请看下面案例:

(图源/网络)

案例6、自行加量服药致心律失常

广东公共频道DV现场报道,2019年3月4日,惠州郭大叔因感冒咳嗽自行到附近药店买了茶碱缓释片和头孢他定胶囊服用。

又是自行购买!

由于咳嗽越来越厉害,他自行增加了剂量,将1次1片改为2片。

还自行加量!

结果,第二天由于心悸、胸闷,痛苦难受,他被送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检查发现他血压偏低、心跳很快、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图源/网络)

这种节律极快的心动过速会影响大脑供血并引起室颤,是心跳骤停前的心率表现。

情况十分危急,郭大叔被推进抢救室并实施了电击除颤术。

经过6个小时的抢救,郭大叔终于被拉出了“鬼门关”。

“重回人间”的郭大叔下回该不会自行其是了吧?!

如果以为感冒药里只有对乙酰氨基酚、茶碱会中毒那也大错特错了。

还记得东莞林先生一口气吃了6种感冒药吗?

其中有一种叫奥司他韦。

(图源/网络)

案例7、14岁孩子服用奥司他韦后从高楼跳下身亡

作为世界范围内被批准的第一款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奥司他韦受到了人们追捧。

在国内频频断货,甚至不少人将其捧为家庭常备的“神药”。

但负面报道也随之而来。

澎湃新闻报道,2007年2月26日午夜,一名14岁男孩在服用奥司他韦后从日本仙台市一座公寓楼的11层跳下身亡;而就在这场悲剧发生的两周前,一名14岁女孩在服用奥司他韦之后,从爱知县蒲郡市一座公寓楼跳下死亡。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的1篇简讯,报道了奥司他韦引起行为改变的不良反应,称日本厚生劳动省自2001年2月批准使用该药以来已收到该药引起的ADR( 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超过1000例 ,其中128例为不常见的各种行为异常。已有8例死亡,其中5例是青年患者,多数为跳楼致死。这种行为异常现象主要发生在10~19岁年龄段;另有28例为20岁以上的成年人;在43例不到10岁的儿童病例中无死亡。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2018年1月15日也曾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6岁女孩服用奥司他韦后产生幻觉并试图自残及跳楼。随后,女孩被父母送进医院。医生表示,该药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虽然这种严重副作用非常少,但情况确实存在。

李铮等报道国内1例65岁女性患者因化脓性扁桃体炎后出现流感症状,服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2d后出现幻觉、情绪激动等症状,停药3d后再次服用此药1d,精神异常的症状再次出现。

有报道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姜天俊教授撰文指出,2003年和2009年,他在收治众多非典患者和甲型H1N1流感患者时,也率先使用了很多例磷酸奥司他韦胶囊(75mg 每天2次),亦发现过服药后出现轻度精神紊乱的病例,及时停药后症状恢复。由于当时奥司他韦刚刚问世,大家对该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比较警惕,观察非常严密,幸好没有出现跳楼或其它意外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在《流行性感冒如何使用奥司他韦》一文中也指出,服用奥司他韦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改变(皮疹、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精神症状(谵妄、行为异常)等。”

李梅等对奥司他韦引起的精神异常进行过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全球范围内共记录了126例应用奥司他韦后出现精神错乱等不良反应的病例,主要发生在日本,因为日本是使用奥司他韦最为频繁的国家。

奥司他韦是新一类抗流感病毒药物,一种强效的选择性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与复制。

奥司他韦于1996年首次被合成,1998年获得美国专利,1999年首次在在瑞典上市,随后进入加拿大、欧盟和美国市场,2010年,被添加到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中。目前已在100多个国家批准上市,全球累计暴露量超过9000万例患者。2001年 9月,该药作为处方药获准在我国上市。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奥司他韦包括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的达菲、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的可威和上海中西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的奥尔菲等。

(来源/网络)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11月19日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中,明确抗流感病毒药物为: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扎那米韦、帕拉米韦三种;药物预防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目前争议焦点在于,患者出现幻觉和自残行为,到底是否是因服用奥司他韦造成。

不同的声音有:

在美国CBS的报道中,援引了基因泰克公司(美国市场的奥司他韦由基因泰克销售)发言人的声称:曾报告有流感患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服用奥司他韦期间出现精神错乱事件,但一些未服用的流感患者也出现过这些事件。

2017年11月2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曾分析了这种因果关系。报告显示,在服用流感抗病毒药物之后,有患者出现突然逃跑、试图跳出房间、四处游荡等异常行为,2009年4月至2017年8月底,甚至已经报告了八起死亡案例。

日本最近的研究结果报告了以下事实:不论服用哪种类型抗流感药物,都可能出现异常行为;一些未服药物的流感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异常行为。

日本厚生劳动省专门提示,监护人在孩子流感确诊后的头2天内,无论是否服用流感抗病毒药物,都不应让他们独自呆在家,并且注意关好门窗。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则认为,“奥司他韦可用于重症流感患者,大多数的流感患者并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神药’(奥司他韦)的脱销反映了人们的过度恐慌和对药物的滥用。”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王华光表示,奥司他韦为处方药,使用权应交给医生,不建议自行判断使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适或神经精异常,小儿应在家长监护下使用药物。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上面7个案例告诉我们,药,终究是药,不能乱吃,哪怕是感冒药这些常用药。

对于处方药,更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旦服药不适,尽早就医、尽早就医、尽早就医!

参考资料:

李晓玲,王育琴,王雅葳,曾艳.奥司他韦安全性再聚焦——药学视角[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14(1)4-7

李铮,张玉凤,傅得兴.磷酸奥司他韦致精神异常1例[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5)1385-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