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14):夕阳西下梦溪园


 烟花三月下扬州(14):夕阳西下梦溪园

2019-4-7

三点多离开赛珍珠纪念馆。又累又饿,于是到市中心找地方吃饭。找到几家貌似地方特色的菜馆,都说得等两个小时才有饭吃。没办法,进入一家“沙县小吃”。不论到什么城市,“沙县小吃”都是最好的候补。要了两碗面,加上一个汤菜。想不到,这是我们此行吃得最舒服的一餐。

还有时间,还可以去梦溪园。走了一段,实在太累,就叫三轮车过去。才五元。“梦溪”在镇江还真有影响,有梦溪园巷,梦溪路,梦溪广场,梦溪博物馆,还有几个以“梦溪”命名的住宅小区。我们从正东路拐进梦溪园路,不远就到了梦溪园。路口有梦溪博物馆,马路对过,有“范公桥”遗址。

沈括(1031-1095)是杭州人,年轻时在各地为官。三十多岁时曾经梦到一个溪水潺潺,翠竹掩映,曲径通幽的好去处。后来在镇江看到这样一个地方,就买了下来。晚年退隐,就在此筑园,命名为“梦溪园”。在此安享晚景,并写作《梦溪笔谈》。

中国古代文人中,沈括显得特别的另类。中国的文人,无论是豪情万丈的苏轼陆游之类的成功者,还是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都是感性的思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与理性和科学差之甚远,真正有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寥寥无几。而沈括却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毕生都有着浓厚的科学兴趣,毕生都在致力于科学研究,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他的《梦溪笔谈》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记录,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我读过《梦溪笔谈》的片段,仅就我能够理解的部分,就足以认识到他的伟大。我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引用一些沈括书中的例子。比如他对于石油及其用途的记录,还有他对范仲淹赈灾措施的记录。我后来读林毅夫的著作,了解到他将中国近代未能发生科技革命的原因解释为科举考试浪费了知识分子的学术努力。我想,这可能与时代精神有关。在沈括的时代,社会文化应该是具有更强的包容性的,既能容纳苏轼这样的豪情万丈的诗人,也能接受沈括这样的科学家。其实,作为科学家的沈括,也同时是政治活动家和诗人。

我们到达梦溪园的时候,已经四点多。登记进园的时候管理员说,抓紧参观,四点半关门。先前做功课知道,梦溪园曾经是面积十亩的园林,有溪流,有幽谷,有好几重的院子。不到三十分钟能看什么呢?进去之后才发现,沈括当初的梦溪园早就灰飞烟灭。溪流不见了,幽谷没有了,院子也仅有一处了。进入大门,眼前是座小院。有一眼古井,有几处苗木。正对着进门,一面灰黑的砖墙上一道圆门,门内又是一座小院。院内有南北两座小楼,木质结构,古朴典雅。一座展示的是沈括的生平,他为官从政的业绩;另一座展示的是沈括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梦溪笔谈》内容的介绍。因为管理人员“四点半关门”那句话紧箍咒一样在耳边回响,我其实是在走马观花。

出小院,到北边的亭子下站了一会儿。已是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边。管理员正在逐个关各个房间的门。想跟他聊两句,问了问梦溪园是不是原来的旧址,现在的规模是原先规模的多大比重,附近正在拆房是不是要恢复梦溪园旧貌,梦溪园是不是还有尚未展出的内容,等等。管理员一问三不知。或许是到了下班的时候,他心不在焉了。

离开梦溪园,离开镇江。一个小时后到扬州站,我们清明假期三天的扬州之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