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创新成果利益分享者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


     通过之前的论述,我们知道,在等量的一般劳动力付出情况下,由于劳动力生产财富的效率差异,在相等的时间内,效率高的一般劳动力付出比等量的效率低的一般劳动力付出所生产的财富价值量要大,由于新的创新成果不断运用于社会财富的生产,使得社会的财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就某一个社会来说,现代的社会财富生产能力要比一个世纪之前的社会财富生产能力要大得多,而一个世纪之后的社会财富生产能力也会比现在的社会财富生产能力要大得多,只要这个社会不遇到足以改变这种趋势的天灾和人祸,这种趋势就将会延续下去,除非人类社会停下了创新的脚步。

人类通过创新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率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对于个人和生产经营的企业来说,其更多的是站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待财富问题,而不是站在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待财富问题。随着不同主体之间交换不同产品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于是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或度量问题,最终演变为价格或价值问题,所以,价格或价值问题产生的基础在于众多的个人或生产经营企业的相互之间,而不在于整个社会总财富量的多寡,也不在于整个社会总价值量的多寡,也就是说,价格或价值是建立在“私”的基础之上的。市场中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众多,假设在产品质量和单价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那么这众多的企业因为生产效率的差异,就会有盈利多的,也会有盈利少的,还会有不盈利或者是总体上零利润的,但是,长期或永久性亏损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除非有别的弥亏来源),在自由竞争和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必然是优胜劣汰、竞相发展,发展与淘汰的分界点就是“零利润”,也就是成本与收入相等,因此,保证整个市场社会再生产循环正常运转的基石就是成本的补偿问题,离开这个基石,就没有社会再生产循环的正常运转。零利润条件下生产单件某种产品所需支付的一般劳动力总的自然工资,就是行业最高成本价格,而这行业最高成本价格就是其销售价格,在正常的情况下,产品的销售价格既不会高于行业最高成本价格,也不会低于行业最高成本价格,所以,我们说,价格问题的实质只不过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的补偿性分配问题,无论货币出现贬值或升值,这个补偿线都是社会再生产循环得以正常运转的中轴线。

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与劳动量或劳动时间相比较,作为衡量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尺度,更加符合于市场经济的现实,从逻辑的角度来说,逻辑性也更严密。在《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第二卷中,李嘉图回应说:“马尔萨斯先生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并不是与所使用的劳动严格成比例的。这一点我不但现在同意,以前也从来没有否认过”,亚当斯密在论述季节工的工资时也曾指出,雇主不仅要支付季节工劳动期间的必要生活费,而且要支付其停工期间的必要生活费,而这必然会抬高相应产品的价格。由此可见,无论是简单的把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或者是把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尺度,都是不严谨的,李嘉图把不包含自然资源租金时生产不同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作为衡量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尺度,虽然没有掩盖自然资源租金,但是,由于其没有深入分析不同企业之间效率差异的成因,却掩盖了创新租金,致使对于不含有自然资源租金的资本利润,形成了误解,并致使其学说陷入困境。

生产某种产品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例,会因为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致使其单件产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而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却会因其而呈正方向变化,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再生产循环是依靠“用商品生产商品”来实现的,上下游不同商品之间在生产数量上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配比关系,同时,相应劳动力的付出客观上也存在着必然的配比关系,正是这种配比关系的作用,必然会导致提高产品劳动生产效率的生产行业,相对于未提高产品劳动生产效率的生产行业,其劳动量的付出或劳动强度会更大,而没有提高产品劳动生产效率的生产行业,其单位产品的生产将会相应的降低劳动量的付出或劳动强度,否则,必然会形成再生产循环所不需要的社会结余,所以,不同商品之间相交换的比例,并不与其所使用的劳动力付出严格成比例。相比较而言,使用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作为衡量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尺度,不仅抹平了因为劳动效率变化所导致的劳动量付出或劳动强度变化的系统性差异,而且兼顾了劳动时间因素成本,更加符合于社会再生产循环的资金循环现实。

创新是整个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原动力,创新成果的运用是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程度取决于创新的发展程度和创新成果的运用程度。要实现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必须鼓励创新,而鼓励创新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障创新者的创新成果得到合理的回报,有些创新成果的运用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收益,而且有具体和明确的受益对象的,可以通过保护和有偿使用知识产权的形式来实现,而有些创新成果对于社会财富的增益可以产生正面效果,甚至是对于社会财富的增益可以产生重大贡献的创新成果,虽然增进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由于没有具体或明确的受益对象,难以通过保护和有偿使用知识产权的形式来实现创新者得到合理的回报,对于这一部分创新者,有必要建立一种制度性社会回报机制,来保障这类创新者的收益;另一方面,必须尽力为创新成果的运用和运用范围的扩大扫除障碍,提高创新成果的运用程度,只要某项创新成果的运用仍然可以让具体运用者因之而取得创新租金,那么这创新成果的运用就没有达到市场所允许的最大程度,也就没有全部发挥这创新成果对于社会财富生产的增益所可以发挥的最大作用。然而,随着创新成果的运用和运用范围的扩大,会带来创新租金的分配及其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是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当原创者自己使用创新成果并因之而取得创新租金时,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当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使用者不为同一人时,创新成果使用者就有可能会是无偿的使用,这就导致创新成果的原创者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特别是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没有认识到创新是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而应该对创新成果的原创者给予合理回报的情况下,使用创新成果而不付给原创者合理回报,就会被人们看作是很自然的现象,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会经常出现无偿索取者因为索取不果而憎恶被索取者的情形,这种情形实际上是索取者欲无偿与创新成果拥有者共同分享创新租金,这种无偿使用创新成果的行为,既是对创新者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不当得利,与偷盗和抢夺无异,是阻碍而不是鼓励创新的;另一方面是创新成果使用者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由于随着创新成果在社会上运用范围的扩大,相应的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取得的创新租金会逐渐减少,而社会整体的利益会逐渐增加,并且随着创新成果的运用扩散至整个市场,相应的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取得的创新租金就会消逝,而相应的社会整体的利益会达到最大,这表明创新成果使用权拥有者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是反向关系,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丧失和尽量增加,创新成果使用权拥有者必然会尽力阻止其他的竞争者获得这给自己带来竞争优势的创新成果使用权,而这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迅速最大化的,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冲突,妥善的解决,以期既照顾创新者和创新成果使用权拥有者的合理利益和关切,又可以最终使得社会利益最大化,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问题,所以需要掌握好节奏,不能够简单的为了一面的利益而否定另一面的利益。

中国有句谚语叫“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是用来形容工匠阶层因为创新租金的分享而产生的利益纠葛的。实际上,工匠师父教徒弟并不是无偿的,在当学徒期间,徒弟的付出往往是很大的,大多都要交付昂贵的学费和无偿的帮助师父劳作,甚至是帮助师父做家务,一些没有钱交付昂贵学费或交费不足的往往需要延长学徒年限,用“无偿”帮助师父劳作的形式抵消学费,做徒弟的之所以愿意这样做,除了基本功之外,就是为了多学一些师父的技术秘密或技术诀窍,而是否教授徒弟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师父往往要根据自己的心情而定,虽然工匠师傅和徒弟们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但是徒弟们知道,能否获得和获得技术秘密或技术诀窍的多与少,决定着将来自己从业时的从业收入的多与少,所以在学徒期间,优秀的学徒往往极力讨好师父,常常与师父终生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而一些品行达不到师父要求的学徒,由于没有能够获得或获得的技术秘密或技术诀窍过少,往往没有独立开业的能力,只能一辈子给别人做帮工,或者独立开业了也无法获得较高的从业收入,除非可以发现或形成自己的新的技术秘密或技术诀窍。在工匠阶层,是非常重视技术秘密或技术诀窍的,由于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可以给使用者带来较高的收入,为大家所熟知,所以拥有者会尽量防止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的对外传播,这会对社会的进步造成阻碍,而一些特殊的秘方或制作技术,甚至会在这保密和不外传的规矩之下失传,造成令人扼腕的社会损失。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关于拥有和保持创新竞争优势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的精辟诠释,因为不拥有或不能够保持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有些人把企业取得利润的原因归结为企业家才能,其实,企业家真正的作用,是让所经营的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相对优势的市场竞争地位,让企业投资者可以更多地分享创新租金并为经营者(自己)带来更多的报酬,企业家对于社会财富增长贡献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创新成果的运用,因此,虽然优秀的企业家本身也是创新者中的一员,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营业盈余的原因全部归功于企业家,企业是否可以获得营业盈余,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上是否存在企业可资利用的创新成果,而企业家的作用就在于能否挖掘这些创新成果运用于企业,并且提高运用的艺术使得创新成果的运用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毫无疑问,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从外部吸收可资利用的创新成果,同时,通过企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甚至可以通过内外联合的方式进行技术开发等方式形成自有创新成果,通过这些创新成果的运用,形成企业的创新竞争优势并给企业带来盈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家自身的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如变革经营理念、改变经营策略、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方式和方法等,从而形成企业在经营方面或管理方面的创新竞争优势,并给企业带来盈利。总之,企业家是各种创新成果在市场中运用的中枢,是创新成果能否实际转化为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关键环节,如果市场经济体是一个由众多细胞组成的生命体的话,那么企业家们就是这个生命体中每个细胞的灵魂,决定着细胞能否保持活力。

毫无疑问,创新成果不断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经营行为,必然会带来社会财富生产的创新性增长,但也必然会造成社会财富生产的创新性毁灭,而创新性增长扣除创新性毁灭之后的余额必然会大于零。由于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是通过用商品生产商品实现的,而不同商品生产之间存在着比较固定的配比关系,这种配比关系决定着生产一定量的某种商品,相应地需要一定量的各种上游商品和劳动量的消耗,而这种消耗是确定的,而以该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另一种商品,那么在其生产量确定的情况下,消耗该商品的量和劳动量的耗费也是确定的,总之,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不同具体商品生产之间的配比关系必然是确定的,社会再生产循环得以正常进行,正是以这种配比关系为基础进行的。新的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经营之后,可以提高人们的劳动效率或生产出全新的产品等,这种对于生产经营的影响,必然会引起相应的不同商品生产之间或劳动力耗费的配比关系发生变化,同时会引起市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打破社会再生产循环已有的稳定配比关系,并逐渐形成新的比较稳定的配比关系,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可以说,任何一项新的创新成果运用于市场之后,都会对市场产生扰动,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市场现有的经济结构,而这种改变是通过立新革旧的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新的创新成果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后,会给运用企业带来创新竞争优势,通过市场的竞争,必然会淘汰一些没有竞争优势或效率低下的企业,从而引起社会财富生产总体效率的提高,并实现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

从社会财富生产能力增长的角度来说。通过新的技术或生产工艺单纯的提高已有产品劳动生产效率的,对于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贡献量,等于这已有产品的增加量加上转移劳动力对其他商品生产的增加量,并把这些产品的总增加量换算成财富价值量。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会逐步淘汰落后的机器设备,造成原有的一部分社会财富存量毁灭或贬损,另一方面还会淘汰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造成一部分原有的社会财富存量毁灭或贬损的同时,还会造成阶段性的结构性失业,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财富生产的阶段性增长,但是,当这种阶段性的结构性失业消除,并形成新的社会再生产循环结构平衡时,总的社会财富生产能力必然会出现新的提高。通过新的技术生产出全新产品的,特别是新的可用资源的发现和新材料的制造以及革命性新产品的出现,会造成一些原有产品及其生产的淘汰,其对于市场所造成的冲击力远远超过提高已有产品的劳动生产效率,会造成全部相应的社会财富存量毁灭或贬损,也会造成阶段性的结构性失业。由于全新产品与被淘汰产品具有质的不同,因而从财富价值的角度无法对全新产品与被淘汰产品之间直接进行财富价值量比较,而只能够在这全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扩散至整个市场的情况下,通过这单件全新产品所耗费的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来确定,并在扣除物价变动的基础上计算出其财富价值的量。然而,单纯依据单件全新产品所耗费的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为标准来计算得出的这全新产品的总的财富价值量,对于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贡献来说,只不过是直接量,这个直接量有时会大于相应的社会财富生产的创新性毁灭量,有时会小于相应的社会财富生产的创新性毁灭量,但是,这个直接量相对于形成这全新产品的革命性创新成果对于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贡献度来说,仅仅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这全新产品对于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贡献,更多地表现为可以提高社会总效率,可以打破社会再生产循环原有的稳定配比关系,使得社会总财富生产的能力出现大幅增长。比如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通过代替人力传递信息而节约大量人力(或劳动量)的同时,使得信息的传递量出现爆炸式增长,及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提高了社会总效率,对于社会总财富生产能力提高的贡献度远远大于通讯(或信息)产业本身的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