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明白读书是调习自己心的为己之学,它必不可缺,但每每读书之时,科举考试的功利念头又参杂进来,怎么办才能不受业举之累?
其实,教育的目的是将人塑造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人才,然而手段与目的的颠倒,古今中外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哲学家福柯晚年激烈抨击学校教育,称学校为现代权力的“规训机构”,可谓一语中的。对此,当代也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
学生和家长虽也赞同素质教育,但常常被应试教育旧习牵累,世人都说素质教育好,唯有应试忘不了,抑或是素质教育,抑或是应试教育当中,难以取舍。之所以如此,只是良知还不明澈。
实际上,素质教育也好,儒家的心学也好,本质是尊重、顺从天性的教育,是从本原发力的根本教育。这种教育下,信念比知识重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专注兴趣爱好培养;知识就是力量,而不肯受钳制、不肯走老路、不肯故步自封的初生犊子更可贵;快乐愉悦的学习比战胜人性弱点的刻苦读书更容易长久。素质教育,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容不迫应对万千变化,入污泥而不染,经困顿而迷,逢挫败而不馁,临纷繁而不乱。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王阳明说,只要良知真切,即便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拖累。试想一下,成天与圣贤的心相互印证,就是一个纯乎天理的心。不管怎么读书,也都不过是调习自己的心罢了,怎会有拖累呢?
阳明先生讲的,有没有道理?反躬自问,我们读书时强记的什么?为什么要强记?好胜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好胜?
说来说去,不就是为了一时之功名得失吗!特别是当代,社会进入到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百度”一下就得到的时侯,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取功能而强记,不但牵累于心,而且实际上死记硬脊很难灵活运用。这才是“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的意思。殊不知,王阳明心学强调,读书只为明心,心明则镜像,当记则记,不当记自是不记,无记无不记。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阁了几多英雄汉!”
黄修易也承认,我就是个天资平庸的凡人,做不了上智之人做的事,很难去除这应试教育的负担,“自累于得失”。
读书作文的真谛,全在随性而发,发而尽性。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就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这就是李清照的读书法,读书时开放心胸,仰视浮云,或在暮春之夕,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除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真䅞其乐无穷,何累之有?可惜我们常为名利得失故,读书算计着考试及不及格,升学不升学,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当一块敲门砖。这难道不足以搅乱此心志?故觉累尔!
读书、考试之累的真正原因,只是自己没有志向。如果有志向,志向坚定了,在良知的主宰下,千事万事也只是一件事。读书作文,怎么会成为人的负担呢?
王阳明的志向是什么呢?“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从小就立志做圣人。1493年第一次会试中落榜,他说:“我不以不中举为耻,我以不中举而动心为耻。”毫不挂心,轻轻松松回家了,下回再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