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我们社会的破窗理论全部是逆规律而行的呀?
----一位朋友说我们今天社会就业分布与科技进步越来越矛盾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遇到一位朋友,她说她到付加坡长途汽车站去坐车;于是在自动机上自己买票。谁知保险出票了,但却迟迟不出车票;于是自己焦急地上下看。这时来了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是自动的无纸化管理;所以用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进站而乘车。这位朋友说果然在进站口扫身份证,则栏杆自动开了;到上车口同样是扫身份证就上车了。这位朋友说虽然是自动的,但任何地方全部都是站着的工作人员;因为人多是中国特色呀。这位朋友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就是人多,可我们社会竟然用科技发展的就是这些与我们特色相违背的产业;如售票、银行等,甚至连如今医院的进门都是扫卡;好像到处都是自动化了。可为何我们这破窗理论尽干一些违背中国特色的事;而且还特别红火呀。
这位朋友的话使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产业,因为工农业已经从中国大地退出了;而现在我们为了保持工业的经济支柱,竟然千方百计地引进外资企业;虽然这些外资企业也是外向型企业,但产业的社会效应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除了招几个中国人就业,其它的竟然无中国无关了。因为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外来的加工企业,所以再多的外资企业竟然带动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人家本来就与你的地方经济没有关系与关联。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大地地资源再也没有人感兴趣了;所以全国上下到处是城镇化,因为房地产才是当代人获利的唯一途径。所以城市就是拆迁,农村就是卖地;这成为了绝大多数人期盼致富的途径。这样的破窗理论带来的是什么,竟然是我们社会的独特资源而白百浪费了;如我老家鄂州本来是鱼米水乡,这资源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可如今竟然成为了货运国际中心,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发展令人费解的原因。
再看我们今天的就业,就能感觉到社会规律的矛盾;如我们今天就有的主要途径再也不是工农业了,竟然是保安与保洁;如果统计我们今天全社会的就业规律,就会发现增长率最高的是公务员与教育和医疗等事业单位;这成为了我们今天全社会一半以上的就业舞台。如果再加上经商等服务人员,我们社会这些就业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破窗理论。因为这个理论认为我们今天社会到处工农业的就业人数减少是正常的,说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社会的就业分布肯定不正常,如科技进步了是不是管理的人最应该大幅度减少;但我们社会今天的公务员每年翻番,这难道是科技进步的必然吗?再比如说我们今天的产业热火的竟然全部是外国的福利,这能是正常的吗?同样我们今天最现代化的是什么,就是商业分布到了每个人的身边。然而我们今天社会到处飞奔的竟然是快递员,这与商业就在我们身边直接矛盾。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社会的快递业的发展,所以今天城市里到处是飞奔的快递员。而我们今天除了体制内的军工企业还保持着中国人得制造技术,而社会上的制造技术已经慢慢退出了中国。正因为如此,今天中国大地有危机感的竟然是工程技术人员;因为这四十年来不断下岗的就是他们,这能是振兴中国制造的途径吗?
我们知道“破窗”来源于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提出过的一个破窗理论:“面包店的窗户被小孩用砖头砸破了。这样一来面包店为了修复窗户,就要请来工匠同时还要购买新的玻璃。当这些购买行为发生的时候,工匠获得了报酬;玻璃店获得了收入。他们各自又会把这些钱花出去,以此类推从而使这个地区内产生了新的经济需求;也拉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然而这看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的理论,实际建立的经济增长是以一个局部负面效应为代价的;试想如果面包店的玻璃没有被砸坏,那么面包店的老板极有可能把这笔钱拿去买自己的新衣服。这时候服装店老板增加了收入,他又会把钱花出去同样能促进新的需求的产生;这样促进的就是经济的正向发展。因此窗户破了只是改变了经济活动的运动方向,并没有使新的经济活动产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谬论的历史教训,所以日本最先开始了GDP质量的研究;这就是印度决不学习中国经济模式的原因,因为GDP不能正常反映社会经济潜力与发展方向的指标;这就是我们社会的房地产经济反而刺激我们社会的制造业萎缩,因为它使制造业的精英们首先失去工作机会;这社会的潜力与发展能正常吗?
虽然破窗理论也有工作数量的谬论,但社会的产业平衡依然是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依据。如假设在农业依赖人力的时代,我们需要90%的国民来从事农业;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能需要农民的数量下降到了50%乃至更少;但是我们的状况不会因为农业就业岗位减少而减少,而社会的就业岗位也不会恶化。因为原来可能当农民的潜在人群可能就会改变方向去进行计算机、社会服务或者从事农业产品深加工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可能被科技替代而减少需求的工作岗位的确不应去单纯地维持岗位数量;而是积极改变或向其它新兴行业发展。然而当科技进步造成社会的产业两极分化时,这时的破窗理论就存在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经济高涨来源于破窗时,我们真的是顺势的社会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