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信任与监督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信任与监督是管理的两翼,两翼不振,难以起飞!
当下,有些年轻人辞职创业,不知人性之复杂,一味地讲理想,讲情怀,在管理方面大搞高逼格,如充分信任员工,不打卡,不考核,放手放权。殊不知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如此缺乏监督,最终造成大多数下场很惨。
有人说:“管理的本质是信任,而非监督”。我认为,其观点在理论上缺逻辑,在实践上缺支撑,只有从被管理者立场与期待出发的一厢情愿。
我认为,管理的本质一是信任,二是监督。
没有信任,人与人、团队与团队、部门与部门、企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甚至国与国之间就没有了合作的基石。信任是基于对某人或者团体的品行、能力、强项和责任感的放心。换句话说,充分信任意味着对某人某事有信心或深信不移。信任非常重要。没有信任,团队协作便不可能完成。信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要素以及建构关系的特质。
监督是重建关系。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么讲,并非说信任不重要,并非说管理不需要信任,实际上信任是组织或团队成在的基础,可以说任何组织都非常需要信任。因为有信任,才能上下同心,忠诚团结,为共同的使命、愿景、目标而奋斗。
如果管理的本质只是信任,人们就会只讲情怀,只讲放权,只讲放手,不讲监督,不讲制度,不讲利益制衡机制。这样的话,试错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人性恶”就会被释放,人与人的冲突就会加剧,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最终使任何组织都无法做下去。
只有在做好利益分配与激励、培训与选人、制度与流程、考核监督等相关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信任才会产生效果,才会持久,人们才会变得值得信任。“亲兄弟明算帐”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要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既要信任,又必须靠监督及其它一系列管理功能。
充分信任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要发自内心,二靠亲身体验。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信任的核心放在被信任者身上,我认为信任跟别人没有关系,信任与自己有关。信任对方其实是信任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是否信任。看透了信任的本质后,人们就可以自由选择了,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信任应该是一次快乐的心路历程。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一方面要和员工建立信任关系。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只是想知道自己是否在为一个好人工作,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而大多数领导者都很忙碌。也正是因为他们每天忙于处理许多重要的事,所以无法与员工进行个人层面的沟通或鼓励。这就造成了员工与领导者之间的距离,慢慢地,这种工作关系就会使员工的工作意愿降低。因此,领导者必须通过与员工分享,从而拉近这种员工投入度的距离。当员工能理解到领导者内心的想法时,他们会变得更加积极,会倾其所能做到最好,他们的工作意愿也会不同。
另一方面,管理的本质是重建“目的一一手段关系”。因为世界并非为你(企业)而建,任何先你存在的环境与要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原来都是被自私、本能和自然情绪所左右的“小我”。无端的或无原则的信任难免被伤害与背叛。所以组织在引入要素时都要进行重建关系的管理。通过企业文化、战略计划、流程、组织、激励、监督等管理职能,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中心,重建组织与个人、社会与组织、大我与小我的“目的一一手段”关系,从而形成强大的组织、强大的社会、强大的自我。而监督,是管理与重建关系中重要的本质手段之一。
监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都难以被信任:
一是因为人都具有二重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如,怠惰而偷懒,自私而损人,贪婪而犯错,肤浅而狭隘……
二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上潜在的“人性恶”都终生无法根除,反复无常,不过是有的人表现严重些,有的人表现轻些。
百年前的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在商场上身经百战,阅人无数。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深知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他曾对儿子有过一番忠告:与他人做生意,哪怕与同一个人有过多次交易,并且都没有发生过问题,但你每次与他做生意时还得像第一次那么谨慎。
所以,一个组织的可靠性不仅仅只是建立在信任上,而是建立在一套监督、控制与利益制衡机制上。
人们不会做你期待的事,只会做你监督的事。有制度才有信任,有监督才能放权。有过管理经验的人,对这几句话大多都会有同感。看来,建立一个实用有效的监督体系是管理的基石之一。
“假设坏人”的制度设计。人靠不住,但制度靠得住。坚持用制度管人,要在设计制度时,要假设管理对象是“坏人”,针对其损害公司利益的各种可能出现的“坏行为”,都制订对应的处罚办法。用这种管理方法,可以使“坏人”无法变坏而成为好人。如果不能坏话说在前头,就有可能好人也会变坏。
持续改善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看看现有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中有没有犯错漏洞、有没有可能被“坏人”利用的空子。不断完善制度,真正将有关行为与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疑人要用是讲,有缺点的人,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存在有用之处就可以任用,而不要轻易放弃,否则天下无人可用。用人要疑是讲,只要是用人,不管是“疑人”,还是大家认为的可信任的人,都必须有约束和监督机制,有要求,有检查,有考核,这样才可以避免犯错误,少犯错误,避免给组织与个人带来风险。在种种的诱惑与陷阱面前,单靠个人的自我约束是往往不够的,组织也要给予严格的检查监督。
主动接受监督是一种职业化意识,也是智慧。找一个能够监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懂得人性。不但知道别人难以信任,而且知道自己也难以信任。
当一个人犯错或犯浑时,大多数人都不能自知与自控,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身边有一位明白人,能够看出并指明错误,还告之改正办法,这是一种福分。
每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在组织和集体面前,应该以学习的、谦虚的、愉快的心态,“接受监督”。首先做好自律,遵守规则,然后接受组织与上级的检查与监督、考核,不自大,不骄傲,不搞特殊化,不怕麻烦,不抱怨,这是一种职业修养和智慧境界。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