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国成
经常有朋友痛苦、困惑地问我一个问题,所在的公司存在诸多问题,要不要离职。首先要申明,每家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个体也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但总的来说,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是否是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视角的问题、自身能力和态度的问题等等;然后再具体的分析公司的问题。前一方面自己扪心自问就能搞清楚,暂且不去多说,后者却可以提供一些观察的角度。
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公司,但当一家公司存在如下这些状况的多种甚至全部,我的建议是一分钟都不要多呆。
营收增长乏力、现金流紧张,也没有新的增长点和改善的希望
衡量一家公司,这是首要的因素:业务营收规模有没有增长、增长的幅度怎样;相应的,现金流是充裕还是紧张;更为重要的是,有没有在培育和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改善的可能性有多大。
基层员工对于这些问题恐怕没有太深入的了解,而层级越高则越会有更多的信息和更清晰的认识。但有一点是所有人可以了解到的,是否按时足额发薪:一家按时足额发薪的公司,就不会是一家太差的公司,对于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停发、减发员工薪酬(特别是一般员工薪酬)差不多是解决现金流问题的最后一招了;当然,不能按时足额发薪,但新的增长点在发育、改善的希望很明确,也是一家好公司,初创型公司会经常遇到类似情形。
产品、技术严重老化,而有缺乏投入而没有创新
产品、技术的老化情况,不同行业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科技行业如IT相关领域,技术更新很快,这个问题就会更为突出。比如软件企业,若是产品技术、架构等都还停留在本世纪初、甚至上世纪末的水平,不仅常常受到懂行客户的嘲讽乃至鄙视,就连招聘的时候应聘者都已经没听过、也不愿意学习这些“跨时代”的老技术了。
以上列举的情况,业务部门的感受会更加直接,对于职能部门可能相对较远,但可以从公司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方面间接了解这个情况。而越是产品、技术老化,越需要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来改变现状,但也有一种极端,老板们因为了解研发上的巨大风险而不敢、不愿投入,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落袋为安”的态势。产品研发需要长期耐心、持续投入,对于高科技行业一旦在几个环节上落下、错过机会窗口、再赶上的难度就非常大。
团队老化严重,能人新人流失率高,老员工大量沉淀
人员的老化是组织老化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主要表现在:团队中的优秀者大量离开,新进人员短期内离职率高。之所以特别列举这两类人,是因为,前者会更加敏感地了解内外部情况,同时也都具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他们的离职往往引起或大或小的震动,自然具有指标意义。新进人员则是因为在入职的初期会密切观察企业,且因为短期内离职对其损失最小,因而入职半年到一年这个阶段也更容易做出离职决定;而且,如果新进人员不容易在一个组织内顺利存货,也说明组织老化严重。
与上面相对应,在这个组织里沉淀下来的是大量的老员工,他们并非作为团队中的胜出者而留下,而往往是因为较长的工作时间、熟悉的工作及环境、还有因年资而累积起的薪酬等因素而持续留在企业里。他们既是企业当前重要的稳定因素,也同时是企业发展的包袱、乃至企业创新的阻碍;对于老员工,我没有任何偏见,没有不行、太多也有问题,关键是是否支撑组织发展。
老板年龄偏高而意识趋于保守、甚至进入退休状态
老板是企业中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职业生涯里恰好遇到一位年富力强、带领企业快速发展的老板,是非常幸运的,个人成长快、并且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成果。但是如果企业老板年龄已经偏高——对于不同行业所谓的“高”的标准不同,更可怕的是意识趋于保守、陷于守成心态。在商业上,守是根本守不住的,正所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年龄也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老板激情满满、心态开放,真正可怕的是老板、乃至创业团队已经渐渐进入退休状态,比如正常上下班、几乎不加班,甚至不正常上班,或者只是在公司关键会议、时点才来公司;如果再加上还没有继任者候选人,甚至不去寻找、培养继任者,即使这家公司业务稳定,将来也会面临一次巨大的危机。而若是再存在上面所列举的那些问题,则更是大大堪忧。
大家都知道问题、甚至知道答案,但没有勇气改变、甚至采取鸵鸟政策
别以为这些问题隐藏的很深,通常的情况是,上面这些问题,公司上下都知道,虽然了解的角度、层面、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存在比较多的共识,同事间也在不停地议论;乃至于,对于如何进行改变和解决,也有很多建议,特别是在中高层团队中必然存在这些讨论或方案,甚至还进行过不止一次的讨论。
但是,老板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启动变革,不管是渐进式还是激进式,都迟迟不动;当然,也可能的情况是,早前的变革遭遇了问题而停滞,因此变革成为该企业的“敏感词”。这事实上是一种鸵鸟政策,老板和经营团队心中都焦灼无比,但要尽量表现得平静无事,他们都在暗暗期待、祈祷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你不离开的原因,只是还没有找好下家、舍不下现在的薪酬
其实,来问我这个问题的这些朋友,前面的问题都很清楚了,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打算,只不过缺乏下最后决心的勇气,原因是还没有找好下家、舍不得多年年资累积下的不算低的薪酬。我也不能帮助下决心,因为毕竟每个人都有车贷、房贷、孩子、老人等现实压力,一旦踏空将面临难堪的窘境。
所以,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离开,而且越快约好;要么,在自己岗位上扎实工作,先从自身改变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