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个性化管理


 

传统管理的特点

但凡两个以上的人协调工作,就需要管理。

在传统管理理论中,强调的是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待等,总体原则是一定程度上放弃寻求局部的最优解,转而寻求整体上最优。

李总对此给出了解释:宏观的美都是由微观的丑陋所组成的——组织者要着眼于整体效益的提升而不局限于局部的优劣。

在重复性劳动中,特别是体力劳动中,戴明先生提出了PDCA循环,以实现组织的提升:渐次提升每个环节的品质和效率,从而螺旋式上升提高完成的效率和品质。

标准化和个性化是个问题

如今大量的体力劳动已经被机器人所取代——海尔已经出现了“无人车间”——那些纯粹的重复体力劳动占比越来越小,管理的标准化还是个性化是一个问题。

细思起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标准化都是必须的,只是标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绩效考核的标准化值得探讨。

比如沟通中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讲的就是统一语言:团队的成员来自于全国各地, 工作和生活习惯千差万别,如果不相对地统一语言,那沟通的效率就会极大降低,甚至出现混乱局面。

在网络年代里,有人特别愿意在工作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言,特别爱用一些英文单词,细问之下却是不明就里。使用这些新的、怪的词汇无非是“标榜”和显摆,于沟通的效果和效率的百害而无一利。

选择

90后已经进入了工作岗位,用老一套的方法来“套”所有人,虽有效率高的优势,但未必能适应团队所有人员。

管理工作中要做到百分百的个性化定制是不可能的,假如一个团队中所有的用工作标准全都不同也确实够吓人的。

关注员工的需求,从人的感受出发,要关注标准化和个性的程度,只要适应团队、提高效率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