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上的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
栗彦卿2018-09-12
一年一季的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已经过去了,而一年一季的职称论文答辩尚没有开始,一年一季的国家省市等重要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评定尚没有开始。
基于本人多年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感同身受,对于论文答辩过程中的不合理弊端,科研课题申报评定环节的不合理弊端,呆板僵化现象,感慨颇多,在此想向学术界理论界呼吁一下,向宣传部和教育部呼吁一下,以正视听,以资改革,以促切实的科技创新,以助科技创新立国。
截至到目前,国内外的学术机构中的论文答辩,都是采取被考察者答辩,回答考察者提出的一些学术问题,然后,考察者们默不作声,各打各的评分,最后平均汇总,如果被考察者能够获得考察者们三分之二的多数认可,即为通过。否则,为不合格,不通过。课题申报的评定过程没有答辩环节,直接就是一些专业人士的默默阅卷,默默投票,然后汇总平均,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认可即为通过。
我本人认为,涉及到学术研究上的问题,不但被考查者要通过答辩的形式与考查者们交流探讨,而且考查者之间,也应该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交流探讨,以便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而不能是默不作声,各打各的评分。特别是遇到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时,更应如此和慎重。因为学术上的东西,科学方面的研究,不是艺术,不能有多个标准,真正的衡量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符合严密的逻辑要求,相对于以前的东西更接近于真理方向的探索。否则,都是伪学术。这是其一。
其二,在学术研究上,在科学探索面前,不管大师与否,不论官员与否,学生身份也好,老师考察者的身份也好,有一官半职的头衔也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谦虚谨慎,都来不得半点的骄傲自满,没有任何人可以有特权之说,没有任何人可以自持官僚主义而刚愎自用。真理就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唯有客观性一个本质特征,在真理面前,我们都是学生,唯有通过积极的努力上下求索才能接近。况且,从古至今,真正的超一流的科学人才,大多不是学校里面教出来的,而是出于家国情怀,出于兴趣爱好,自我成长发展起来的,可遇不可求。所以,在评定一篇论文的质量好坏之时,有无创新性时,不单是被考察者与考察者之间需要公开地平等地交流探讨,而且考察者之间,更需要公开地平等地交流探讨,唯有相互间的交流探讨、辩论,才是直接检验学术真伪的重要法宝(检验学术的科学性真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宝,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其三,也唯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才能集思广益,开拓视野,才能积极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学术的创新发展,促进科学的进步。
所以,现行的学位论文答辩,以及职称答辩,和重大课题的申报评定,都是存在很大问题的,都需要迫切的改革。
近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说,唯有自由平等的交流探讨的途径和氛围,才能使得学术研究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