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写道:谁也没想到,1932年4月7日星期四,在全国联播节目里突然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这位州长谴责胡佛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这是罗斯福投入总统大选的第一次讲话。其后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罗斯福在大选中的胜利以及其执政后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我们知道,尽管后人对罗斯福新政也有种种的批评和指责,但罗斯福新政将美国和西方世界带出了这场大萧条是人们所公认的。
这让人们想起这次的美国大选。在这次美国大选中,奥巴马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对于奥巴马的胜利,人们更多关注的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由此开始了美国政治史新的一页。但如果与30年代大萧条中的总统大选做一个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是共和党的总统在执政,30年代大萧条中执政的是共和党的胡佛,甚至之前的几任总统也是共和党人,这次危机发生时是共和党的小布什在执政;在危机开始后的大选中,又都是民主党的候选人获胜,在30年代大萧条中是罗斯福胜出,这次则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当选。这当中或许有偶然的因素,或许在危机发生时由一个政党取代另一个政党更势所必然。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这两个政党的社会背景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明显不一样。共和党与社会的上层或大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民主党则更多是以中下层为背景。这次奥巴马竞选的口号就是,变革,我们需要变革,我们能够实现变革!这是一种怎样的变革?与其代表的社会背景不是没有关系的。
罗斯福新政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主要是经济层面的,体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金融和整个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的时候,出台一系列紧急措施稳定金融、重振经济当然是当务之急。讨论这方面的文献无以计数,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而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新政的第二阶段,而新政的第二阶段则是以社会变革为主要内容。应当说,对美国的历史,从更宽泛的含义说对西方历史,有着更深远影响的是这些社会变革。有人将新政这个阶段实现的社会变革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和工程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的成立,使联邦失业救济成为了半永久性的措施。第二,《全国劳工关系法案》为工会的集体议价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框架。第三,《社会保险法案》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第四,通过《税收法案》,恢复了再分配税体系。这些措施基本都是1935年开始实施的,其中上述三个法案都是1935年同一年通过的。在这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通过工会规范劳资关系也许是两个更重要的方面。
我们首先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今天看来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因为按照原来的传统,政府是不管国民的福利的。国家的任务是养兵打仗,保卫边疆,对内维持秩序。生老病死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但到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福利开始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项基本契约,个人的生老病死成为国家的事情。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给我福利,我服你管。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他甚至认为,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于是就有了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案》的通过。《社会保险法案》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有一种误解:社会保障是需要花钱的,总得是经济非常繁荣,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很好,政府手里的钱多得化不出去的时候才能搞社会保障。这种想法大错特错。30年代大萧条从时间说是1929年到1941年,1935年的时候美国正处在大萧条当中,经济的状况很不好,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也很不好,而且罗斯福执政才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是他就急急忙忙搞社会保障,为什么?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让穷人能渡过经济危机,而更重要的则是,只有通过社会保障使人们建立起对未来的稳定预期,才能解决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主要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则是规范劳资关系。在《谁种下的祸根》中我们讨论过当时劳动者工资低下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因此,新政中一项重要的变革就是解决资强劳弱的问题。其措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发挥工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工会问题最初的提出是在1933年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中,在这个法案著名的第七条第一款中规定,联邦政府保证工会有自组织及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换言之,发挥工会的作用是作为经济振兴的措施之一提出来的。在1935年通过的《全国劳动关系法案》中明确规定,雇员享有自发组织、建立、参加工会,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进行劳资谈判和参加其他各种旨在进行集体谈判或出于相互保护而进行的协商活动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工会的作用,法律禁止如下非法行为:(1)干涉、妨碍或压制雇员行使法定权利;(2)控制、干涉或在财务上收买工会;(3)为达到支持或反对工会成员的目的,在雇佣、解雇或其他条件上对雇员实行歧视对待;(4)对曾在该法案下提出过诉讼或提供证词的员工实行歧视对待;(5)拒绝与员工选出的代表进行诚实善意的谈判。该法案还规定成立一个劳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即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负责执行该法的各项规定。
这个措施与时下的某些思路明显不同。在有些人看来,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企业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再有工会的作用和工人的斗争,企业岂不更为艰难?而且,在经济危机时,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社会矛盾也比较激化,再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工会的作用,社会不就乱了吗?但事实证明,不但美国社会不但没有乱,反而通过工会的作用和工人的斗争,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最后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就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而言,中产阶层是什么?中产阶层就是市场,耐用消费品的市场。
这两项变革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一方面,他造就了一个中产阶级,同时我给你一个社会保障,不用你担心将来养老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将来看病的问题,你把现在的钱花了吧,不但把现在的钱花了把将来可能挣的钱也花了吧,这就是按揭或信贷消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社会变革的真正含义了,就是通过社会的变革、社会的改造和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
这样的社会变革不仅仅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重造了一种社会制度,重造了资本主义。历史学家汤因比回忆30年代大萧条时说,那时“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都在认真思考与坦率谈论这样一个可能性,即西方社会的制度或许会垮台,再也行不通了”。可以说,在这之前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赤裸裸、血淋淋、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大萧条表明,这种资本主义已经走不下去了。由罗斯福新政开启的社会进步,等于重新塑造了一个资本主义,这个新的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今天,其潜力似乎还没有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