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1990——第二届地理班琐忆


       上饶师专第二届地理班,1990年入学,1992年毕业。挂靠历史系,编列为903班。全班57名同学,男生37名,女生20名。算而今都是人到中年,没有多少“事故”,故事倒有不少。

 

老师 

彼时,地理专业老师不多。学科带头人唐传岱老师,来自安徽黄梅戏的故乡,是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地理高级老师。或许是刚从中学调入大学没几年,还保持着中学教师那种甘为学生做“保姆”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即使当上了系领导,依然把学生当孩子哄、当孩子宠。这样的好老师、好领导,令人长久铭记。

班主任刘沛然老师,那时刚从江西师大毕业,几乎与我们一样年轻,个头不高,干劲十足。在他的管理下,才两年的光景,班上就有4名同学(钟文有、蒙彩英、顾利卫、占戈)毕业前夕成了中共预备党员,还有多名同学成为建党对象。倘若学制为三年,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走进党的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他本人,带完我们这个班后,再也没有当过班主任。不久,他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孔雀东南飞,现在是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执法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武峰、蔡芝庭老师响应国家号召,下海创业成为商界精英。其他任课老师,大部分还在上饶师院工作,从教差不多都有30年。例如凌云、吴平华、姚丽芳、邱筱兰老师等。他们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昌明学术,锻铸新知,值得致敬。

 

读书

作为90年代第一届大学生,我们地理班与其他专业一样,每天早上要全班出操,锻炼身体;要上晚自习,在班上的座位固定;天天点名。这样的叙事,现在的大学生听来,当会以为是传说。事实上,那时的上饶师专管理,与住宿制高中没有太大区别。

地理专业与别的专业略有不同的是,除了师范实习、亦即去中学实习之外,我们还有专业实习,也叫地理野外实习。我们在三清山呆了一个月,考察那里的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等等。一个月的野外实习,师生同吃同住,彼此的感情进一步加深。野外实习那年端午节,有3个同学因为体质较弱和临时生病,无法出门考察,留在宾馆,唐传岱主任安排凌云老师守护我们。当地一个乡长来宾馆与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吃晚饭。凌老师没听清楚,以为是县长,立即起身与他握手,说“谢谢县长”。对方很尴尬,说是乡长。凌老师大方地说“一样一样,谢谢乡长”。

三清山那时还不太出名,访客稀少,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游人如织、名动天下,与我校地理专业历届师生不断考察、老师们在全国各地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不断发表考察报告与广泛宣传,一系相承,很有关系。

还记得那天早上,开往三清山的大巴在校门内等候我们。整个校园都在安静地上课,只有我们地理班的同学陆续登上大巴,整装待发。英语系两个漂亮女生,逃课赶来为我们送行。她俩是我班同学的好朋友,她们羡慕我们能有机会“出去旅游的眼神,至今还记忆犹新。野外实习归来不久,我们还迎来了三清山当地的朋友,一个月的实习让我们与对方结下深厚友谊,对方按照约定回访我们学校。当然,访客也是两个女孩,还差点成为我们班的眷属。

在我们班,书读得好的人很多,最出名的是“厉双江”——厉害的两位江姓同学。一个是来自婺源的女生江健,是班上的学霸,小小的个头读起书来的形象,令人仰视。毕业后,她去景德镇市教中学数学,现在是厦门大学学生的妈妈了。另一个是来自余干的男生江显和,是我们班第一个考取博士的,博士居然提前一年毕业,然后考进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现在还在美国常青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此外,我班也有同学人到中年还留学读博士的。不过该同学表示,出国读博像卖身似的,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难以言说。学成归来,他已经回到母校上饶师院任教。

 

第二课堂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最有意思的还是第二课堂。从最初的学跳舞,到后来的支教、搞摄影,无不在记忆深处留下痕迹。

对朴实无华的大学新生来说,学跳交谊舞,无非是感受一下与异性舞伴牵手的滋味,释放体内淤积的荷尔蒙。那年头,校园交谊舞文化还是比较浓厚的。印象中,我们班交谊舞跳得最好的是林伟帅哥与杨乐珍美眉。当然,凌云老师等其他几名舞林高手也身手不凡。

地理班学生,还积极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如今听起来犹如天方夜谭。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去做家教,赚取一点生活费,无可厚非。那时的我们,完全免费给茅家岭乡的中小学学生辅导功课,分文不取,纯属学习雷锋。记得组织这个活动的,是化学系一个叫王平的乐平同学。他戴着眼镜,书生意气,组织我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深入到学校周边农家,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支援、智力扶贫。这样的经历,既升华了我们的服务意识,也锻炼了我们的辅导能力,还让参与的同学结下跨系友谊。后来,听说王同学因故退学了,活动也就停止了,让我们好不失望。

此外,地理班还有不少第二课堂活动,让人难忘。来自鄱阳的张木生同学,课余自费参加某大学一个函授学习,学习演讲与口才。还第一个在班上开讲座。不过他在讲台上不敢面壁板书,因为他一回头板书,下面就溜掉几个听众(他讲的东西离我们太远),后来他就干脆不板书,一直面对着我们滔滔不绝。毕业那年,他的一篇关于学生干部培养的论文,经过郑日金老师的修改,居然发表在当年的《上饶师专学报》上,这个发表记录我们班至今无人打破。

当然,广义的发表记录,地理班还是不断有人刷新。学校广播站经常播出90地理班谁谁谁的来稿。我们班的同学,那两年在《人民防空报》《江西体育报》《赣东北报》、上饶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教育》杂志发表的稿件,多了去了。因为稿件发表后,作者可以加综合测评分,所以同学们的投稿积极性很高,也为我校赢得了不少社会美誉度。

我班陈英同学是上饶市体委大院子女,大一暑假参加了江西省运动会皮划艇比赛的检录工作。我班一个秀才闻讯赶去采访,写了一篇大学生利用暑假投身社会实践的报道,就发表在《江西体育报》上。陈英成为我们班第一个上报纸的人。这家报纸后来改名为《五环时报》,最后不知所终。陈英同学目前与童燕萍、余庆树同学一起,服务于上饶市知名中学上饶四中。

此外,地理班的摄影第二课堂,也是红红火火。因为地理专业摄影的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暗房,可以冲洗照片。方建同学成为暗房主任,经常为我们廉价打工,服务师生,水平不差,人缘还好。后来他成为一所高校英语系副教授,这是后话。

 

后话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我班杨同学,因病早逝,让我们感伤良久。现在,班上只剩下56个同学了。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同学亲如一家。

毕业26年来,上饶师专第二届地理班,也就是我们90地理班,一直保有凝聚力。从最早的班级QQ群,到现在的微信群,从线上到线下,始终有联系。我们班曾经在毕业10周年、15周年、20周年、25周年聚会过。虽然每次同学们都不能完全到齐,不过聚会的温馨总是令人陶醉。

从地理分布上看,我们56个同学,坐标延伸到海内外。最高人民法院的江显和同学目前在美国。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部主任伍鹏同学,因为工作需要,常年奔波在中国与非洲、东南亚之间。2016年,他还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用英文发表演说,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

我班毕业时四个预备党员之一顾利卫同学,现在内蒙古包头市经商。上海知青子女鲁莉丽同学,在复旦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在上海成家立业。怪才张木生亦在上海亦商亦文、逍遥自在。刘霞同学曾经战斗在上海,目前已经海归回上饶。钟新国同学在杭州开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很不错。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的吴俊和同学,现在是佛山市顺德区地理教研员,出版学术著作多部。我班还有一位同学在广州工作了15年,现在已南雁北飞。除此之外,大部分同学留在江西省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从职业分布上看,上饶师专第二届地理班毕业生,大部分从教,也有同学做公务员、记者编辑,有的成为商海的弄潮儿。上饶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蒙彩英,景德镇市浮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叶青,德兴市政法委副书记程祖良(已卸任),上饶市广丰区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主任王建红,铅山县武夷山镇常务副镇长李云才,婺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赋春中队中队长詹钟鹏,等等,都是我班同学。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周晓军,余干县第四中学党总支书记余晓华,上饶市第七中学副校长刘文武,上饶市秦峰二中副校长徐宜忠,等等,都是我班在教育战线的佼佼者。老班长钟文有,曾经创办乐平市科泰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鹰潭日报社编辑、时政部副主任周淑英,是我们班为数不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作品多次获奖。此外,上饶、景德镇、鹰潭等地的高校或中学教师队伍里,都有我班同学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总之,喜迎母校60年校庆,我们感恩有加、浮想联翩。恋曲1990,没有我们的“地理”,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现在与将来。

                        90地理班报道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