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的朋友都知道,在日产汽车、斯巴鲁汽车接连曝出丑闻后,如今,丰田、本田、铃木也可能遭遇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生产的不合格材料的“袭击”。
2017年11月24日,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社长竹内章及其他高管深鞠躬90°以表道歉。但从神户制钢到三菱,一场接一场波及全球的造假风波,不仅重创了本就岌岌可危的日本制造业声誉,更让“日本制造”越来越失信于民。
在细数日本制造逐渐走下坡路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它曾经的“辉煌”:
全世界45%的拉链是日本吉田工业生产的YKK;
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制造;
Iphone采购自日本的核心元器件,占总成本的34%;
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半导体原材料;
福布斯2015最有价值汽车品牌,丰田第一,本田第三。
曾经的”辉煌“说明了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和国内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自然界有这样一个规律: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曾享誉世界的日本大企业“集体塌方”,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得不令人发出疑问:日本制造业真的跌落神坛了吗?
的确,从日本制造业的支撑企业的发展来看,日本制造业的确在逐渐没落,起码是在走下坡路。各路新闻媒体和专业人士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剖析和解读,曾在日立工作 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
一是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
二是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
三是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
四是面对技术趋势转变,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制造”跌落神坛,对各国企业也有着警示意义,所以中国企业也应有所警醒。
中国制造业能否达到日本曾经的辉煌时代,取决于中国能不能像曾经的日本一样在模仿创新中实现超越。纵观手机制造业这些年的发展,似乎是做到了这一点。
五六年前,中国智能手机领域是不可一世的诺基亚、三星和苹果的天下,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制造的迷恋达到近乎膜拜的态度,国内的厂家各种山寨别人的机子,当时的”中国制造“给人就是一种山寨货的印象,自然,外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就停留在廉价低质的印象里了。
后来情况迅速转变,以华为、小米及Oppo为代表的品牌几年来正在迅速夺取全世界的市场。目前,除了苹果和三星仍然在与中国手机制造商正面交锋,其它全世界排名前十的手机品牌已经全部变成了中国的。
这样的变化,可谓是老得劲儿了,说到这儿,怎么有点自豪呢?
国产手机的崛起,和技术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好的技术与好的产品、好的市场,并不能等同。技术具有稳定性和直线性,而产品、市场却具有多变性、曲线性,因此,即使我们不能实现创新中的超越,只要保持模仿创新,也能在产品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即使我们实现了创新中的超越,如果不能在产品、市场上时刻保持创新超越,也未必能够赢得市场、保持巅峰。一手抓产品、一手抓市场,稳扎稳打,才有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