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中的人


  经济中的人

  人既是经济的起点、主导者,同时也是经济的终点。首先,人是当然的价值聚集过程的发起者,他自己找出以人类生存为核心的各种层次的需求;然后据此1)提出预先设计好的,组织利用外部资源的方案;2)利用自己的体力或外部动力,运用其发明的工具,组织劳动;3)通过感知将劳动结果与第1)步设计的要求进行比对;最终形成一个产品。对结果的期待,是大脑中的主观愿景;预设计的方案也是大脑中产生的过程;体力是肌肉和骨骼在大脑的协调下的运动。马克思总结说:“首先劳动是人和自然共同参与的过程,人自愿地发起、调整、控制他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反应,设置臂、腿、头、手和身体中的自然力的运动,以作为自然力之一抵抗其他的自然力,从而让自然的生产结果符合他自己的需求。他在对外部世界的行动和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他自己的本性”(第一卷第七章第一节)

  而经济的产出是为人类独享的财富。

  起初,人必须同时从事体力和智力劳动,随着劳动的分工,有些人以体力劳动为主,而另一些人以脑力劳动为主。就以前述耕地的例子来说,两位在前拉犁的人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而在后扶犁控制犁地过程的人则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当然他必须用体力矫正犁的走向。一旦使用了畜力,人就只需要利用脑力和体力进行控制而不再需要自己的直接驱动力了。机动拖拉机的控制能节省更多的体力,因为他只需坐在驾驶室里转动方向盘,而不再需要跟在牛后面行走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助动工具和智能工具的运用,人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趋于由人来控制操作工具,需要的是他的脑力劳动多过他的体力劳动。一条自动生产线在几个人的监控下可以生产成吨的产品,那几位监控的人与其说是劳动者不如说是管理者,然而人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其次,人也是自己参与其中的经济体系的设计者。从控制论的角度看,这种状况构成了闭环系统,根据控制理论,闭环系统只有在负反馈调节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达到稳定状态。但不是所有的负反馈调节系统都是稳定的。一句话,经济系统的组织结构决定该系统的稳定性。人是经济系统进化过程中唯一的影响因素。

  在原始社会,食物是自然的产物,每个人天天外出寻找他们自己的食物,每天晚上,他们回到妈妈所在的地方。箩筐的发明,使得人们可能将劳动剩余带回来供小孩和行动不便者食用。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与保存食物方法的发明,人们可以储备数月家庭所需的粮食了。可是,某位邻居出于自利的目的,自己不去劳动,而是从他人家中偷窃食物。一位强有力的男人就需要站出来,同样出于自利的目的,保卫他们家的私有财产。人类因此从母系社会转换到父系社会,父亲因此担起了更多的责任。现在的狮群还一直以这种方式生活着。

  周围村庄的人口在增长,树林中能提供的食物已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求,相邻部落之间的战争时常不可避免地发生。战胜者杀死失败者,奴役失败者的妻儿为他们在占领区里生产食物。为了长期保证这血腥的胜利成果,战胜者建立了从国王到贱民的社会阶级结构。强权的自利剥夺了弱者的自利。社会的财富从此由处于统治集团高层的少数人所把持。在印度,尽管官方已经宣布取消了,但这样的种姓观念到现在仍或多或少地存在。

  现在,强权主义已被重商主义代替,资本家取代了贵族的位置,社会的总财富得到了无可比拟的增加,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归根结底,人是一台经济机器,除了有智慧外,就像人自己发明的机械机器一样。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生产人。用现代的标准计,需要大约16年的时间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培养成一个完全的成人。孩子的抚养就像建造一台机器,需要消耗各种家庭的、社会的劳动以充实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因此,人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的特殊财富。

  总结如下:人是从低层到高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劳动者,人是一种动力工具;作为操作者,人是一种最复杂的智能工具;作为设计者,人将可用资源组合起来以制造出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人参与和影响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