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企业的一把手都无法实现自我赋能,如果大量的管理者仍停留在过去的管理风格,奢谈赋能,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新易太和杨继刚《企业赋能:激活员工,解放老板》总裁课。
最近两年,“赋能”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不仅有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京东的刘强东。新易太和杨企业赋能,从外部层面看,只有向客户赋能,才能兑现使命愿景,一厢情愿的产品导向,注定是企业走向衰落的不归路;从内部层面看,只有向员工赋能,才能实现战略落地,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注定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天花板。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员工赋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底难在哪里昵?具体而言,要实现员工赋能,企业有“三难”。
第一,难在管理者的思维认知
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一直到法约尔、德鲁克,目标、计划与控制就始终是管理者的主旋律,设定目标、推进计划、过程控制,也成为每位管理者达成团队绩效的必备技能。因此,在很多管理者看来,绩效是计划出来的,绩效是管控出来的,绩效是检查出来的,这当然没错。但,如果只有计划、只有管控、只有检查,那么上下级之间,就只剩下命令与服从、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关系。目标好不好、计划准不准、执行对不对,就成了上下级之间扯皮的关键。
第二,难在企业的管理模式
从马克斯.韦伯提出“科层制”(官僚制)开始,分权与集权的组织管控模式,就成为大多数公司的首选。不可否认的是,就分工协作和组织稳定而言,官僚体系的优势非常明显,韦伯甚至用“完美的官僚”来形容金字塔体系在组织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与大工业时代的规模化生产相适应,金字塔组织体系,将组织效率与分工协作结合起来,实现了上下一致、资源配置,也催生了后来的流程体系、项目体系和资源计划模式,在组织发展层面功不可没。
但,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去中心化成为必然选择。企业赋能这种情况下,想推进员工赋能,就会遭遇金字塔结构的激烈对抗,科层制管理模式,也逐渐成为企业组织僵化的代名词。无论是海尔的创客制,还是万科的事业合伙人机制,都指向了去中心化这个命题。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扁平化成为企业的大势所趋,但激活个体依然成为难题的原因所在。
第三,难在员工的行为惯性
如果说,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高度,那么行为习惯将决定一个人的职业路径。而恰恰就是行为习惯,让很多人在职业发展中遭遇瓶颈和障碍,并成为优秀和平庸的分界线。
这要分成两个角度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因为想不到,所以做不到。既然在认知层面无法晋级,所谓的改变,在当事人看来,就成了一种强迫和难受。尽管会有少数人在强迫中养成行为习惯,但大多数人会无法忍受,或者在坚持不住的情况下,选择分手与放弃。第二个角度是,即使想得到,还是做不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很多人在认知层面反应很快,比如,当下的移动互联时代,他可能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共享经济等趋势洞察秋毫,也开始做变革与转型,但一遇到现实中的挑战和问题,就习惯性的按照过往的思维方式去行动,或者直接选择退却,干脆逃回到原来的舒适区,对变革视而不见,装作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两个角度,都清楚的告诉我们,过去我们远远低估了行为惯性的影响力,如果不能挣脱原有的行为惯性,想要进行“员工赋能”,可能真的就是一厢情愿而已。新易太和杨继刚《企业赋能:激活员工,解放老板》总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