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你的某张照片要表达什么意义?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真的很惶恐。好像没什么意义吧。
还经常有搞摄影的朋友,要和我讨论,怎么在照片中表达社会的内涵。
这时候我就更是惶恐,真的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恰恰相反,我要逃离的,就是人们在问的,在探讨的这些东西。或者说,这体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搞摄影的朋友,在努力地赋予照片以社会的内涵,而我则是在照片中追求对社会的逃离。
你在进入,我在离去。
当然我知道,真正好的照片,应当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对于一个有着社会学背景的摄影爱好者的作品,人们有这样的期待,似乎也理所当然。但于我而言,真的不是这个逻辑。
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到了某个地方,朋友问,孙老师,到什么地方转转去?我经常是这样回答:有山有水没文化就行。朋友们往往觉得很奇怪,你好歹也算个学者啊,怎么对文化不感兴趣呢?老实说,就是不感兴趣,一想到那东西就累。尤其是见到那些古色古香的文化,不但是累,还烦。我最烦的就是,一个人在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面前嘚嘚嘚地说,这个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你就是几万年了,我拍出来还是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也不感兴趣。
我要的就是逃离,就是逃离中的放松,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实中的沉重。
今年十一期间,驱车7000公里,行程十七天,走遍东北三大山脉,寻求的就是这种感觉。这张照片是在柴河附近所拍。这张照片从摄影的角度,可以说毫无可取之处。阳光直射,景色一般。但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行走,或者停下车来,在附近转悠转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感觉到一种亲和与放松。这是一种和最亲的人独处的感觉,这是一种在母亲怀抱中的感觉。什么文化,什么社会,什么内涵,什么深刻,滚开!
这一天是八月十六。这是巴林右旗的一个地方。把车停在一个离小湖距离适中的地方,身上沐浴着懒洋洋的阳光。突然觉得有点饿,在车中翻找食物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给带的月饼,原来是昨天忘了过中秋节。于是,就着茶水啃几口月饼,在这茫茫的荒野中,在这荒原的小路旁,补过了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突然间,一种感觉涌上心头,原来人世间还有这样美好的情境,这样美好的感受。又联想到过儿,联想到小龙女,打住,这个比喻不恰当了。
所以,有时候就想,什么是意义,什么是内涵,什么是照片中的内涵。越战中一个逃离火海的裸体女孩的照片,催发了美国的反战运动,甚至促成了越战的提前结束。这张照片,无疑是一个经典。但在更多的时候,照片中的内涵,不是这种具体的元素。有时,就是一种情绪,就是内心中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的表达。比如这张兴凯湖的日出,当时要的是什么呢?要的就是朝阳映射下的浪花的剔透,要的就是浪的那种推力。推开心中的不快,推开不快背后的那些龌龊。你说这是所谓的内涵吗?我觉得这时说内涵都是一种矫情与亵渎。
这样的画面,在我的照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有云南格拉丹草原的,有宁夏沙坡头的,有内蒙浑善达克沙地的,这一张是在临近锡林浩特的时候拍的,地理位置也属于浑善达克沙地。不少朋友很喜欢这张照片,我自己当然也是。为什么如此的场景在我的照片中一再出现?其实不见得是某种明确的意识,而是心境决定着审美。审美的对象不一定就是美,更多的是一种暗合,是暗合时心灵的那一下颤动。
拍照片不是写论文,照片不是一种论说,照片是以一种形象展示的抽象,是以一种实在体现的超越。正因为如此,在这种超越中,你感受到对束缚与羁绊的挣脱,找到灵魂放飞的空间。下面这段话是我在拍完海南清水湾写下的:轻柔的海浪,抚平了沙滩上的脚印。续上来的海水,将沙滩复原成一个镜面。哪个践踏的脚印能够永恒?哪个石块占据的位置能够永远?大海以不屑告诉人们什么是无限。
最后,故作深沉一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照片,既可以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干预,也可以是情绪的流露与寄托,还可以是人生的感受与参悟。
你视若珍宝,我视若粪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