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关键词
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编著,2017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习关键词 》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对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巨变,其来有自。近四年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可以用一系列关键词来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读懂这些关键词,是理解中国内政与外交的捷径。将这些词展示出来,即为展示中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梳理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关键词,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近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关键词》具有参考价值。
这些关键词包括: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文化自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部分中,关键词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面深化改革》部分中,关键词包括:国家治理现代化、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网信事业、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四有”军人。
在《全面依法治国》部分中,提出尊法、宪法宣誓。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键词包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八项规定、 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老虎”“苍蝇”一起打、 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看齐意识、两个责任、 新型政商关系、补足精神之“钙”、 政治定力、底线思维、担当精神、好干部、巡视、两学一做、以人民为中心、历史思维。在《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提出的关键词包括:新型国际关系、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亚投行等等。
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如何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国防建设、和平发展道路、外交、国际战略,还有如何建党、抓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各个方面,学习、掌握这些关键词的内涵,便于正确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掌握这样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把近年来治国理政3个热词作简要梳理:
1、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2、新常态
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也是十八大以前长期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症”。
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领导人将这种挑战形容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摒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上看,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大家熟知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属于需求侧。另一端的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这些战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产业流动到有高需求的新兴产业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怎么改?改革的要点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要加大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2016年1月起,推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系列报道,旨在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梳理,了解这些词背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本书即是“学习小组”在该系列报道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分为总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6个部分。
学习小组,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新媒体,以及时的信息传递、精准的政策解读,成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学习党中央精神、关心中国改革发展人士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在海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蔡律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