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三伏天跟着“运气”养生


                2017年三伏天跟着“运气”养生
                               陶国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
                
     这几天微信圈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
 
 
为何今年三伏如此热?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年初我们就曾有预测,今年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
《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丁酉岁图”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
       自然界五运六气有“胜复郁发”的自我调稳机制,有“郁”则有“发”按照顾植山老师的分析,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有“郁火”存在目前的高温,有上半年的“郁火”得以发出的因素。这是好的征象,伏邪“郁”久不“发”,容易导致疫病发生
       俗话说“热在三伏”,今年是闰中伏,伏天长达40天。所以今年的伏天不仅仅“热”而且会觉得“长”。
针对此情况,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防暑降温,预防中暑
      持续炎热高温,人的体能消耗过大,要做好防暑降温。户外作业,可以错峰进行,尽量选择早晚气温稍低进行。
      外出应注意躲避烈日,备好防晒用具,最好穿棉、麻类的浅色长袖衣服,少穿化纤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要注意及时、充足补充水分,出汗较多时,可以喝些淡盐水。随身准备些人丹、清凉油,以备不时之需。
 
2、夏虽极热,亦莫贪凉
        前段时间《江南保健报》记者专门就已故老中医邹云翔教授立下家规“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一事采访我,我认为这个家规虽然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从中医角度有其科学依据的。
       古人对阳气的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内经附翼》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嗜食冷饮,贪享冰凉味蕾刺激,久之势必会有损脾胃及肾。所以吃冷饮要讲究个度。另外,对于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食物,先在外面放一会在食用为好,以便于肠胃适应。
夏季既是阳气最盛时,亦是阳气易损时。空调温度不要打的过低,一般28摄氏度左右,同时要注意保护好腹部、背部、膝盖等部位,以免感受寒、风之邪。
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衣》中,早就告诫:“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另外,外出前先关掉空调,让身体适应一下。
再有,有的人喜欢冲凉,游泳,建议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凉、游泳,因为此时毛孔、腠理疏松、扩张,人体“卫外”功能减弱,容易感受外邪。
3、天人相应,冬病夏治
       民谚有“夏治三伏行针忙”。盛夏季节,阳气强盛,阴寒消逝,在此季节治疗“冬病”,一方面可以乘“伏天”阳气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寒痼疾;其二,有利于培补亏损之阳气;三能更好发挥中药疗效,达到预防“冬病”发作或铲除病根。 这实际上就是践行“天人相应”理论
       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载述,“冷哮灸肺俞,膏盲、天突、有应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引用作为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理论支撑。
      但是,近来中医养生或者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机构,各种三伏养生手段的推介与运用和这个天气一样“热”的很。但是凡事有个度,个人观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要客观、理性对待,建议还是到专业医疗机构咨询专业人员为好。
 
4、饮食调理,消暑度夏
      《黄帝内经》里面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而“气味合而服之”这句话大家讲的不多。
       传统中药学注重的是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谓“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苦”能泄热、燥湿;“酸”能收敛、固涩,等。总之,即以药物性味之偏,纠正病性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吕氏春秋·尽数》还提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大体来说,吃有三点注意:一则要遵循“药食同源”,注重食物的“气味”;二则要应时,遵从时令节序;三是要结合运气理论,结合五脏苦欲补泻五郁六淫胜复治例原则。
现在这个时段,属于盛夏,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属心,所以要注意调心、养心。《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的原则;从运气学说角度,这一时段应遵循“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的调摄方案。
 
 重点推荐荷叶类食物  
       睡莲科植物莲,可以说是一身宝,荷叶、荷梗,莲子、莲芯,藕等,都是药食同源的。荷叶,归心脾经。鲜叶具有解暑、清热、利湿等作用,炮制后有降脂瘦身、升阳发散、脾开胃等作用。《本草纲目》有载其功效。,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等有显著治疗效果
       荷叶含有多种同类生物碱,还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苹果酸及其它碱性成分。荷叶中富含黄酮类物质
  
     荷叶绿豆粳米粥
    
     绿豆50-100g,粳米50g,新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30g)煎汤代水适量,煮粥,根据个人口味,可以适量放点糯米,增加粥的黏稠度。
 
  
    荷叶酸梅陈皮茶
       乌梅(带核)5-7个,陈皮10g,新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0-20g,根据口味,可以适量放入冰糖,煮茶饮,一日量,不拘时,频饮。
       乌梅酸涩,温归肺、脾、大肠经,可以生津止渴。陈皮,温,归肺、脾经,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再配上荷叶,具有解暑开胃,生津止渴之功效。
 
      海带食疗长寿菜
     海带咸、寒,归肝、肺、肾、胃经,有“长寿菜”、“海上之蔬”美称,也有祛暑等功效。海带鸡蛋汤、海带鸭蛋汤,或者海带炖排骨汤,美味可口,还有食疗作用。
    
     多食应时类瓜蔬
 
    民谚有“六月瓜,七月笋”之说,这一时段属于阴历七月时段,又是各种瓜类上市季节,可以适当多吃点瓜类果蔬
     冬瓜做汤,可红烧,也可和海带排骨一起煲汤,烹调时可以放点姜丝以制其寒凉
      丝瓜甘,凉入肝、胃经。可以清热,化痰,凉血,解毒。《陆川本草》记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丝瓜可清炒、也可炒鸡蛋、炒鸭蛋、炒毛豆米、炒面筋,可以做汤(丝瓜鸡蛋汤、鸭蛋汤,或者丝瓜瘦肉汆汤)。
 
陈年麻鸭煲笋丝
    
      陈年麻鸭250-500g,切块,生姜3-5片,细葱5-7根,枸杞子10-20粒,笋丝100g,水适量,文火炖2-3小时。
      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益气等多种功效。国人食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尔雅》就记载:“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清人李漁最好食笋,尊为“蔬食中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