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岩轻轨站出口处隧道口内,有一个老婆婆经年累月每天在那里卖她亲手做的小工艺品——“猴仨儿”。老婆婆年纪很大,怕是有九十来岁了吧,白发苍苍,面皮褶皱松垮,驼背弓腰,但坐在小凳上,神态安详慈祥,心无旁骛地做着手中的活计,比我们这些红尘之中的人多了一万分的悠然和淡定。似乎有网友写过文章讲起她的故事,甚至呼吁过往的行人去买她的工艺品。“猴仨儿”起先是一元钱一个,现在似乎是两元钱一个。如果你问她什么,她会告诉你,“猴仨儿”会保你全家平安。
我来重庆工作四年多,整日忙碌,疲于奔命。每天早晨八点多步行上班,总要经过此隧道,坐电梯上到中山四路。十之八九会看到她在那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做同样的事。每当此刻,我的心中充满悲悯。一次次,我想放一点钱在老人摊前,但她不是乞者,我不能用几个零钱损人尊严。要说买她的工艺品吧,好像总是很犹豫。且不说这“猴仨儿”看着实在太简陋,关键是它的姿态——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我实在见不得,隐约也觉着不太吉利。“猴仨儿”不大,比新疆的和田玉枣大不了多少,用碎布简单缝制而成,起先只有红黄两色搭配,红色为主;现在色彩丰富了些,有红黄蓝三色搭配,仍以红色为主。只不过,猴子们的姿势神态却只有一种,弓着腰身,四脚着地,颜面朝下。一个个、一排排摆放在哪里,占了大约两平方米的地盘,看着即使不像一群匍匐跪地的奴隶,也像极了一群奋力犁地的黄牛,真没什么美感。过往人等行色匆匆,似乎从没看到有人买她的作品。但老人却一如既往地忙碌,从未停下手中的活计,我真想象不出她做这么多小猴子究竟卖给了谁。日复一日,不知从哪一天起,老人开始面墙而坐,把苍老的背影留给行人。你可以看得见她的作品,但无法捕捉她的神情。如若不信,诸位可实地看一看,眼下她就在那里。
最近闲些,我无意间在电视上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好莱坞片子,名为《林中漫步》,讲的是一个声名正盛、却又不服老的作家,放下眼前好好的日子不过,与老友一起野外徒步两千英里的故事。场景十分简单,节奏轻慢,线条单一但耐人寻味,很适合我眼下的心境。还有一部是日本电影,叫做《橙沙之味》,讲的是麻风病人的社会隔阂问题。故事发生在一间铜锣烧小吃店,故事的主角一个是店员中年男子千太郎,一个是年轻时曾罹患麻风病但早已痊愈的七十多岁老奶奶应聘者,叫德江。两个路人,演绎了一段似母子般的深情。电影中一句台词经典又深刻,当德江得知千太郎因为伤人而坐过牢时,对他说:“看来,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所谓“故事”,尤其是哪些铭心刻骨的故事,总是以悲剧居多,这是世之常理。按照佛法所云,芸芸众生,人人都应当负重赎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曾家岩轻轨站的隧道内,凉风习习,在炎炎夏日里是一个绝好去处。平时还真没在意,这里人声鼎沸、别有洞天,那么多人在此消遣。有看书的、看电视的、写作业的、打麻将的,有跳舞的、练武术的、溜旱冰的,有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小吃的,有卖字画的、卖小商品的,甚至还有举着“高手在民间”旗子卖膏药的,当然还有这位可敬的卖“猴仨儿”的老婆婆。山中一个世界,山外一个世界。
注:本文作于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