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文友:
中秋刚过,又临国庆。在此,首先祝大家“双节”快乐!
今天,鱼茂胜同志新作《葳蕤集》座谈会在蒲京酒店隆重举办,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周养俊、《艺文志》主编韩效祖、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程雪门,渭南市原人大副主任乔俊武,市文广新局局长陈虎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何会民,蒲城县副县长钟磊,白水县文广局长王俊荣、书协主席曹全仓,农发办原主任杜保全,经发局原局长杜建军及蒲城各界文人雅士四十余人参加。
会前,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省作协原党组书记、著名作家赵熙、陕西省人民出版社高级编审陈四长发来了贺信。省、市、县三级诗词楹联学会发来了贺电,作者的许多老文友也纷纷发来了贺辞。
作为作者的老同事、好朋友,我代表茂胜同志向大家发来贺信、贺电、贺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座谈会开得很成功。大家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对《葳蕤集》的艺术特色,包括选材立意、审美追求、文本内容、结构行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总的来说,鱼茂胜的散文有这么几个特色。一是题材宽泛,主题集中,结构完整。二是作者系一位热爱生活、爱护自然,善于思考的官员作家。三是以情动人,突出了人民性和人文性,彰显了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
所谓“文如其人”。研讨作品,就不能不谈及作者。我以为,茂胜的人与他的文一样淳朴而大气。他出身白水农家,当过民办教师,高考恢复后首届考上西农,分配到省委机关,后长期在基层工作,在蒲城整整干了十年。历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2013年从市农发办主任岗位退休。可以说,茂胜的一生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农”就是种庄稼,企盼着茂盛和丰收。这也许是书名《葳蕤集》的含义吧。作者出于对土地的热爱,出于对生灵的厚爱,出于对自然的关爱,出于对故乡对村庄的牵挂,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在座的许多同志和茂胜是老同事、老朋友,以前工作、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接触,在发言中也提及到了许多往事,展现出了一个更加丰满的作者形象。
过去,我和茂胜一起开会、下乡,一起调研、决策。他长期分管农业口,我分管工业口,蒲城是农业大县,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改变贫困面貌,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退休后定居在蒲城,我也算是白水人,从蒲城县人大主任岗位退休后也定居在这里。蒲城是一块热土,我们在这块热土上播洒过汗水,对这片热土感情很深,所以都把根扎在了这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茂胜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得益于他对工作的热情,对人民的深情。在我的印象中,茂胜是一个有魄力,很实干的父母官,也是一个重感情、很率直的平常人,无论做人做事做文章都很有激情。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蒲城是一个文化大县,但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顺口溜,开头就称“刁蒲城”,虽是玩笑之谈,但茂胜却认为民风民俗对民众精神有引导作用,他翻阅县志,多加考证,写下了《漫谈“大气蒲城”》,洋洋四五千字,从古写到今,为蒲城人正名,着力塑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大气蒲城精神。我看后深为他的博学才识和敏锐思想所佩服。提起这件事,许多蒲城人至今津津乐道。
茂胜的散文绝少刻意之作,大都是人生行走过程中的即兴感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国是千万家。我把茂胜身上流露出的这种感情理解为“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中国历史上自古有之,概括起来就是“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我们执政党的历史上,关于文艺有三个重要讲话,一个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中国文艺的“两为”方针方向。第二个讲话是邓小平在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淡化了文艺为政治服务,使我们党的文艺方针变得开阔、开放起来。第三个讲话,就是去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突出强调强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葳蕤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茂胜在书的后记中说,“人越长,越念旧”。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茂胜从四圣故里出发,走过神农教稼台,走过千年长安城,走过巴山蜀水,走过渭北平原,一步步走到现在。他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将个人印象和乡村记忆以散文的形式,真实而激情地传达出来,着实令人振奋!《葳蕤集》的出版,茂胜坦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下一代留些念想,送友人一份礼物,我收到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感到无比珍贵。相信大家也都有这种感觉。人常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茂胜的文章我还要细细品读,才能完成与他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交融。
顺便提一下,茂胜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辞赋也有相当功底。他的第一部诗文集《白风漫卷》,其中收录的《蒲城咏怀三百句》《桥陵颂》等诗词影响很大,在蒲城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再一次向茂胜同志表示祝贺!再一次向各位来宾表示感谢!
武 葆
2016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