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有营养的微信公众号

只推干货,不发鸡汤

ID:zhang-zhengping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文/张正平

人力资源管理目前面临着许多系统性的问题,有员工的、有组织的、有社会的、有工作的等等。归纳一下,有八个方面的挑战:

 

1.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的适应

人力资源管理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决于职责的清楚界定与合理的划分。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最终的效果产生影响。

目前,组织机构形式多样、组织结构混乱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一些股份制或民营乡镇企业里,“因人设部”还没有避免。还有的企业称自己的干部是“跑步到位”,这也是不科学的。这样,机构及岗位的设置就不可能理性,就会有很多感性的东西掺在里面。

 

2.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

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伙伴关系,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本身的素质必须到位

●二是高层领导对这个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3.职业管理队伍的培养

每一个员工都面临着职业化的问题,但是当务之急还是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4.心理契约的建立

企业与员工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员工还不能接受这种观念。劳动合同上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有一定的界定,但除了劳动合同,还有很多在心理上感应的东西,而这些就是我国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例如员工的流动。一方面员工缺乏责任感,不讲义务,只讲权利,但更多时候同员工的跳槽与对企业的失望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发现承诺的东西不能兑现,这是经常发生的严重问题。

为什么承诺没有兑现?可能承诺本身就是随意的,可以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来理解;另外就是时过境迁,做承诺时的客观条件不存在了。但是他还在期望着,而且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期待,所以便会失望。

作为企业来讲,员工跟雇主这种心理契约需要重新塑造,这是整个企业内部对于人的管理的所有政策和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础。

 

5.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在还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目前可以总结出三种模式来,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或者说日本之上的。但西方的东西对我们不太合适,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现在尚未确定。

 

6.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国有企业有很多先进的管理制度,但是没有被执行。这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

 

【事例】

前些年,中国的一个考察团参观了日本的松下公司,发现车间里挂了一个横幅,这个横幅上写的是什么呢?两参一改三结合。这是前些年鞍钢公司管理制度里的内容,曾被我们树为管理榜样。日本人很奇怪,说日本的管理是从中国学来的,你们跑我们这儿来干什么。我们国有企业确实有很多精华的东西,它的道理非常深刻,但我们没有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东西没有很好地去提炼、消化、应用。

制度的完善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就是如何去落实;对于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来讲,就是如何健全和改善不合理的制度。

 

7.机制的塑造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机制的竞争。塑造一套机制,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讲,最关键的是两点:

◆一是能上能下

◆二是能进能出

对于干部及其位置来讲是能上能下,对于雇佣关系来讲就是能进能出。这种机制可以增加工作动力,循环反复就形成了习惯,能够把普通的人变成能干的人,能够给每一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8.价值体系的建立

一个组织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比较清楚明确的是非好坏标准,这就是价值体系。价值评价体系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约定俗成的东西远比明文规定要有效得多。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从制度到文化的进程。所谓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是企业中约定俗成的东西。

 

【事例】

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中就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特别怕犯错误,过于谨慎。认为中国人对于错误特别在意,一个人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纠缠不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的确是传统的观念。但一个人只要做事就可能犯错误,如果一点错误不犯,只能说明你没有做事。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有一点错误就揪住不放。其实应该看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责任心;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是确保组织正常运作的保证。

 

【自检】

为什么心理契约的重塑是人力资源的重大挑战?

①企业与员工之间常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书面上没有记载。

②凡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就不能算制度。

③企业性质决定企业与员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④凡制度就要落实到纸面上。

 

明确企业与员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重塑两者之间心理契约的重要内容。核心内容是明确两者间的责权关系,对任何一方讲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必须承担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