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33)——关于黄金分割率等


四、如何看待当代“不美的艺术”?

 

    当代的许多艺术,尤其是那些在艺术博览会上展出的“纯粹”艺术(非流行艺术),已经越来越不美了,越来越令常人感到难以理解了。原因何在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首先,人类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已经产生过无数的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已经把可用的题材、可用的表现手法、可用的表现媒介,几乎全用过了。当代的艺术家们为了不重复前人、为了创新,总之,为了增加陌生感,已经没有多少可回旋的余地。在静止的、更易产生雷同的空间艺术,例如绘画和雕塑方面,情况尤其如此。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好诗到唐代已经作完”。我们也可以说,“好画到印象派已经作完”(指西方绘画)。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执意创新的专业艺术家们,就不得不走上了有意使自己的作品形象扭曲变形、杂乱组合的怪诞发展之路,因为这样至少能使自己的作品产生陌生感。在西方绘画史上,在印象派之后出现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等等,大多如此。

 

其次,当代的许多艺术大师们之所以热衷于创作那些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在他们看来,确实是美的。何以这些在普通人眼里丑陋无比的作品,在艺术家们的眼里反而美妙无比呢?原因就在于,在艺术家们的潜意识之中,存在有我们一般人所不具有的“特殊定式”。

 

    我们知道,拿画家来说,他们长时间待在自己的画室里,目力所及,到处是鲜艳的颜料、乱七八糟的调色板,以及未完成的构思修改稿等。天长日久,在这些鲜艳的色块、无规则的线条及修改得乱七八糟的各种形象的长期熏陶下,艺术家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有关这些色块、线条及怪异形象的“特殊定式”。这些特殊的定式一旦形成,当艺术家再看到那些色块、线条、怪异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一般人所决不会体验到的特殊的审美快感。下面我们来阅读一段西方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回忆录》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描写了在“特殊定式”产生后,他第一次体验到那种独特审美快感的情形:

 

    ……很久以后在慕尼黑,有一次我被自己画室里一个意想不到的景象惊呆了。当时已接受黄昏时分,画完画,我拿着画箱回到家,仍然沉浸在遐想和刚刚完成的作品中。这时我突然看见一幅无法描述的美丽图画,浸透在一种内在的光辉之中。开始我犹豫了一下,接着便冲向这幅神奇的画,除了形式和色彩,我什么也没看见,其内容是难以理解的。我很快找到了谜底:这是我画的画,被倒置着靠在墙那儿。(康定斯基《回忆录》。转引自《世纪的交响——现代美术欣赏》第95页)

 

    正因为作品被偶然倒置,作品的内容无法对康定斯基头脑中的一般定式产生影响,因此,他潜意识中的特殊定式的作用就一下子凸现出来了。

 

    总之,由于这些特殊定式的存在,那些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一点也不美的东西,在艺术家的眼中却是非常美的事物;并且,他们要在自己的作品中,热情地、执着地把他们所体验到的这种独特的美完全表现出来。

 

 

 

 答问——关于黄金分割率和审美快感的实际功能​

 


:如果按照你“陌生+熟悉=美”的这个思路,那么你如何解释黄金分割率,也就是那个0.618呢?

 

答:我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黄金分割律是古希腊人提出来的,在其他的古老民族中都没有出现这个说法。这只能有一种可能,就是说,古希腊的人生活在海边,他们经常看到那些海螺呀贝壳啊,上面就有黄金分割线。比如一个海螺或者贝壳,上面有一条条的分割线。这个线和线之间的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形成一个个越来越宽的格,一个格跟他下一个格的比例正好是0.618。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想,在有了一定的生活情趣之后,希腊人会把那些好看的海螺贝壳拿回家,当作一个装饰品、观赏品。那么,看的时间长了,这格和格之间的0.618的比例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定式,甚至引发他们的一些思考。他们也就按着这个定式的比例来建一些建筑物。这个建筑物不管它刚建起来好看不好看,就像我们说的,时间长了,它就会使观赏者产生新的建筑定式,也就变好看了。我坚信,如果这个推测对的话,那么可以得出两个推论:第一,生活在山区里的古老文明、森林里的古老文明,他们不会提出这个黄金比例。第二,只有生存在海边的,比较发达的文明有可能提出黄金分割率。(埃及也靠海,但尼罗河三角洲的泥沙,使得海螺贝壳等无法存活。)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海螺和贝壳它们的那些分割线条之间的比例为什么偏偏是0.618呢?因为海螺贝壳是逐渐长大的,那么它的外壳也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比例逐渐增大。数学上可以证明,0.618的比例这种程序设计是最简单的,也就是说是最有利于它们生存的。这个最节省生存能量的程序比例,人看多了形成定势,产生美感。(就像A4纸的长宽比例是最省纸的,我们当代人看惯了,就形成定式一样。)

 

 

 

问:我有一个问题,你说美感动物也有,那么,动物吃东西会有快感,动物交配会有快感,这些快感都有利于它们的生存。他们吃好东西,躲避臭的不好东西;愿意交配,就繁衍后代。那么美感这个快感,在生存意义上,对动物有什么用呢?

 

答: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动物和人都有美感,我们说过,它是通过同类的平均值、标准值来建立定式,一旦定式产生以后,他看到符合这个定式就会产生美感。相反,如果一个动物病了或者受伤了,肢体变畸形、脸上有伤疤、流了脓,总之不符合他那个定式了,这时他就会产生厌恶感、丑感。他就会远离他的这个同类,这样,他感染疾病传染病的概率就大大降低;而越是符合他的标准定式的同类,他越产生美感,越愿意靠近、愿意交流,这样的话他得病的概率就低。因为长得美的动物的健康概率,要高于丑的动物的健康概率。跟美的动物多接触,他的生存几率、也就说他自己的健康概率就会提高,得疾病的几率减少。这就是美感的生存功能。顺便说一句,当代社会中,长得美或帅的骗子容易得手,就是因为人都有千万年进化来的生物本能,看见美的或帅的人,就觉得安全,看见丑人就觉得危险。

 

    顺便再说一下,除了潜意识中的、直觉的快感,人类还有显意识中的、联想的(间接美)快感。这种快感的功能,是有助于文化的传承。道理并不复杂,这里就不再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