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文史资料论及汉阴城池的变迁中,认为汉阴最早县城(即安阳故城)在本县上七镇鳌头山下的城墙岭,敖头即鳌头。某些知名门户网站也跟着这样说。这是一种误解和谬传。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敖”同“鳌”两字不相通,字意全不同。“敖”通“遨”,是漫游、游历、玩耍的意思,正因为安阳城区是游玩的好地方才叫敖头;“鳌”是指传说中的大龟或大鳖,鳌头山系指山形像大龟或大鳖的头。所以,不能将此“敖头”当成彼“鳌头”。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鳌头山在清代乾隆以前一直称作猪头山,如明万历《汉阴县志》上只有猪头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行政区划名中也只有猪头山,均无鳌头山这个名字。清嘉庆初年,当地士绅认为猪头山这个名字不好听,加之为改变猪头山一带年年无人考第功名的现状,才一致商议将猪头山改称鳌头山,此事在同治时就己载入鳌头山观音庙中所立的碑文中,石碑及碑文上七镇退休老教师夏文锦等多位当地人士于20世纪80年代前还见过,有据可考。汉、唐至清代乾隆前汉阴就无鳌头山地名,怎么能说此“鳌头”就是彼“敖头”,鳌头山下的城墙岭就是安阳故城呢?
其三,鳌头山下的城墙岭,在汉江之南40多华里的巴山中,不符合安阳故城“县城南面汉江流”的历史记载;
其四,城墙岭的所谓城墙和城门,是用石头垒砌而成,未见长条形城墙砖,更未见秦砖汉瓦,城垣谈不上宏伟,只是个山寨而已,汉代后的名安阳城池咋会是这个样子呢?
其五,城墙岭既不可能作仓储之所,又无法大量屯兵,与史料记载的安阳是“仓储之所”,南北朝时汉中太守肖承之为平叛杨难当寇曾聚精兵千人进据敖头的事实不相符。
(载李家成著《灯下拾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