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乐


 

 

从醉与乐、动和静谈东西方醉酒精神之殊异

——欧阳修《醉翁亭记》别解

安希孟

有一些中华爱国主义歌曲,热情讴歌我们大汉中华,诅咒他们小美国。在世界列国中,用歌曲歌唱自己,中国人位居第一。中国人的爱国,强烈表现在歌星们的喉腔里:“咱们的大中华 ,好大的一个家,咱们在窝里打,遭遇日本就一盘散沙.”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下中国印。”但是糙丢道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为何却洋装穿在身???为何不穿林黛玉贾宝玉的的服饰!然而毕竟事实是,许多人移民海外。既然纵情讴歌中国心,又何必洋装穿在身?????改变了中国心,又如何??“祖宗的烙印”,我记得小时候马屁股上有烙印。但是这无可夸奖。这“中国心”肯定强烈,但是这时刻大讲中国心,就有点不识时务。漂亮的歌手们,樱桃小口放出时代最强音:“浓浓的中国情,深深的中国心。永久的中国根,火热的中国情。哪里有长城,哪里就有骨肉情。”咱们可怜的中国,只能靠血缘来团结。尽管国人一盘散沙,但中国劣质人种的中国心不改其旧。但是,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就不是中国情——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嘛!酒神是使人沛然心动的动态的美,狂欢的美。阿波罗代表静态美,娴熟端庄典雅。欧洲的酒神精神,就是要一改中国心。酒神精神就是超人哲学和重新评判一切价值,以此批判中国旧式文人的自我麻醉式留连于山水,忘情乎江海。中国的绘画音乐诗歌,总也摆脱不了山川河岳花虫鸟兽。爱国爱乡土,是动物的洞穴和势力范围意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angya)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分明世外桃源,远离尘嚣,对于国计民生吃淡萝卜操闲心。然而,文章毕竟要座实在醉翁身上。从现代解释学看,亭子是醉翁眼中的亭子,不是客观存在物,而是纯主观存在物,所以引起下文。酿泉,酒泉,皆中国特色。泉水用来酿酒自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嘛!醉酒驾车酿成事故撒酒疯,其实是佯装醉酒.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麻醉也。分明自我麻醉,完全没有醉,何以证之?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麻醉人的鸦片,不是英国人输入,而是中国人抢购,何也!自我麻醉也假装糊涂。聪明难糊涂难,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分明是假装糊涂,于官衔俸禄丝毫不踌躅犹疑.现如今中国西南毒榀泛滥,足以说明外国人无罪,中国人有责。山水之乐,就不是客观感受。得之于心,寓之于酒,形之于诗。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以上环环相扣,层次井然。旧式文人,其意常在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忘记社会责任,显然是逃避现实,没有积极干预意识。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鸟兽鱼虫,山原野趣,中国旧时代文人的全部襟怀。抱负不在小,可惜缺乏人文情怀。

 

这里,山水相映,山,泉,林,亭,节动一体。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以群山为背景,清泉环绕,林深路曲,“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仿佛天外飞来,“飞来亭”也!翼然,仿佛长了翅膀,状如我的故乡翼城,霎时有了动感.然而一山飞峙大江边,说的是诗人驱车疾驶而来。人动而非山来,车行而非山飞。环滁、琅琊、酿泉、醉翁、智仙、山水、醇酒,由静及动,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虚及实,由景及人,由外及内,由物及心。然而实际上是即“情”生“景”。为何醉?因为乐!!为何乐,因为醉!不是山水之乐,而乃酒水之乐,心境之乐。不是酒水之醉,而乃山水之醉。陶然于山水美景,忘情于酒水,逃避现实,忘却批判和社会担戴。这不如希腊的酒神精神好。中外人士的共同点是佯醉。但是想逃避现实的虚无和西方深入现实的实有,截然分明。陶醉山水,忘却社会责任,逃避社会批评。

饮少辄醉,可见并非豪饮狂灌,乃是小酌即醉薄酒一杯。乃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醉于醇酒,而是乐山乐水而醉。自号醉翁,自己说自己醉,一定不是真醉,乃是佯装佯痴,对于国家社会不负责任醉醺醺.难道醉汉还说自己醉了吗?贪官会说自己贪吗?暴君会说自己暴吗?未醉,才自我安装一个“醉”。醉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原无价值。难道醉了还考量人生几何?有乐才有醉。同样,醉然后乐。可见不是醉态百出!!中国人借酒浇愁愁更愁。中国文人的疯癫,乃是装疯卖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攻圣仙书,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西方哲人的醉,是生命力的勃发,狂歌劲舞,不是颓然。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一段说的是乐。快乐的“乐”,引领下文。中国文人得乐,是山欢水舞的乐.主席走遍全国,山也乐来水也乐.大海扬波作和声.朝晚阴晴,春夏秋冬,其乐无穷。写亭外之景,然而这不占主导地位。只是略写虚写,不是实写。醉翁亭朝暮变化之美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傍晚,暮霭苍茫,岩穴冥冥。朝暮不同,气象亦有别。

 

作者不仅写朝暮之异,而且进一步描写四季的景物变幻。“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春色也;林木挺拔,枝叶繁茂,夏景也;风声萧瑟,霜重铺路,秋光也;水瘦石枯,万木凋零,冬令也。中国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无出其右。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ulu)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su),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一帮醉生梦死的不事劳作的文人.这一段是实写,摹状山中游客之众以及亭中宴饮之乐。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形成鲜明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弗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弗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的思想脉络只是一个“醉”字,醉中之乐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浪乎形骸(hai),瞩意于山水。全篇的主旨,就是一个“醉”字。惟其陶醉,才意不在酒。如果没有醉意朦胧,就写不出《醉翁亭记》。文章主旨不是写景,而是即情生景,状写自己的醉态醉意。作文者何人?醉翁也。离开了醉,你无法解读这篇文章。醉,使文章活络了。

作者状写动静对比,竭尽曼妙之笔划。蔚然壮观的琅琊山: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动态。“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衬托百鸟啁啾(zhou jiu )之动。残阳息于山头之静,人影暮归之动态。“负者歌于途,动态,“行者休于树”,动态.有唱有憩(qi),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也是有静有动:以众宾喧哗之动,映衬太守颓融懂静。太守之乐,自我麻痹,社会责任,荡然无存。批判意识,浑然阙如。山野之人,粗鄙也夫,今人不可仿效。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突出“太守之乐”的颓然,使用层层烘托的笔法。以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反衬太守之乐。太守之乐被推到颠峰。禽鸟之乐,和众人之乐不同Z囤人之乐,和太守之乐又不同。

 

众人之乐,在于知其乐!太守之乐,在于乐其乐,还能述其乐!唯有“醉”,方才乐其乐,还能述其乐!不过,这乐,毕竟是肤浅的乐,不是尼采悲剧的乐观主义,不是马克思对于社会前景的乐观昂扬。毕竟欧阳修没有说明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缺乏人之为人的超越态度。这里没有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超人态度。这是末人,是奴隶道德!! 200710月,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