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农业户口后土地是否也一同失去
李华新
9月19日晚,首都之窗网站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据媒体统计,迄今为止,已有30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都提出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2014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要求,各地这样做是预料之中的事情。2016年09月21日05:47 21世纪经济报道 )
长期以来,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将中国社会分割为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农业户口,意味着打破这个分割,农村居民可以顺利地落户城镇,享受城镇居民可以获得的福利。
那么失去了徒弟的农民还能叫那么吧,统统称之为居民很容易理解,可是既然是失去了土地,那么那么的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成为城市居民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会使农民的福利水平大幅提高,因为城镇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的水平都比农村高出一大截。现在的担忧主要是,农民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土地?
这的确是个在眼前需要亟待关切的问题。显然,农民的身份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既然成为了城市居民那么土地则必然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失去。这样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去农民化的过程。因此,世代劳作在土地之上的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是否就会因此而改变呢?
城镇的福利不是“免费的午餐”,更高的养老、医疗水平是以更高的缴费标准为前提的,现在非农户口的就业也并不比农业户口更有保障。如果农民在城镇有就业,而且愿意按高标准缴纳,也是有可能像城镇居民那样享受养老、医疗待遇的。
取消农业户口之后,城乡分割是被打破了,但户籍造成的分割依然存在,那就是外地与本地的分割,这种分割在特大城市尤为明显。也许政府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农民尤其是老一代的那么是否会愿意脱离土地,成为新型的市民,失地农民的感觉是否会乐意。也许这不是一代人可以实现和完成的。
因此,去农业户籍,也并非是一件看起来很美的事情,一旦失去了土地,也会陷入一个新的误区或是更为尴尬的境地。
何况,根据《意见》,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会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会有序放开,落户大城市则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落户特大城市更是受到严格限制。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