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都会做身体的体检,但是有没有做过一次思想的体检呢?有没有感受到思想中的某些指标在飘高飘低呢?你有没有感受到思想的坐标系,我们的认知结构,心智结构长什么样子呢?
我希望跟大家一起辨证我们今天的认知状态,即,“认知重启”,做一次思想的体检。
我们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是相当顽固的,我希望能对它多多少少做一次甄别,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做体检。当你意识到你的生命本能的时候,就像禅宗说的,当你以为你抓到禅了,禅其实已经离你而去,他就是那么的若隐若现,永远披着面纱,你无法目睹他的真面目,可是你又无时无刻地感觉到他环绕在你周边。
看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提出一点点问题,这一点点问题就是当我们做一些思想的清理的时候产生的,再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
互联网思想三大支柱
我把互联网思想总结成三大支柱,这个也在不同的场合下讲过这个课,我认为这是互联网思想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第一是复杂性思想,第二是社会网络,第三是公共空间。为什么互联网思想的第二季,同样也把它总结成三个词,千年大事,不确定性,悖谬丛生。
第一,复杂性思想,讲一下渊源,上个世纪5、60年代,科学界出现了一种探索心灵的空洞,因为牛顿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热力学这些传统的学科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出现了复杂性现象。
什么是复杂性现象?拉普拉斯是法国的数学家,200年前他提出了一个设想,那个时候是微积分大热的时候,他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微分方程,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可以用微分方程解决,这就是他的世界观。其中的难点就是找到边界条件,只要找到了边界条件,我就能算出来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这是拉普拉斯的梦想。
第二社会网络,这又是一件大事。我想说一个思想问题:我们对于这个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假设,过去认为这是经济学的范畴,我们把它叫基础设施,经济学是基础,其他都是上层建筑。我们过去认为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都在上面,是上层建筑,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三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就是我们如何能够有秩序地表达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公共事务,并且能够在这个层面上达成共识,如果不能共识的话,我们有一种冲突解决机制,不至于使这个世界崩盘。大家可能一下想到这是西方的宪政民主,但是宪政民主是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事务有第二个组成部分,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其实为了抗衡权势存在,公共领域存在的价值是能不能抗衡权势,什么是权势集团?当今社会有两大权势集团,第一大权势集团是政府,第二大权势集团是商业财团。所以哈贝马斯的判断是:公共空间显然非常重要。
我们的处境:困境时代来临
梳理我们的认知地图极其隐藏的基本假设
我们要感知我们今天的处境。这个处境不是说遭遇,说突然遭遇了什么,被人坑了,被人骗了,也不是说面临什么困境,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需要面对的,但是不是我谈的处境。
我说的处境是,不管是环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和其他物种的关系,还有我们和我们自己心灵的关系,我们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们日用、百味的关系,统统都会被越来越飞速的发展的材料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改变。
改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认知结构、心智模式,当他沉浸在一个环境中的时候,改变心智模式非常容易。电视不是塑造了一代人的心理模式吗?电视塑造了一代人的什么心理模式呢?
当你看电视和看手机的时候,当你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滑屏的时候,摇一下头、叹一口气,一种行为模式已经悄悄附着在你体内,那就是我们已经变成了屏幕人,我们已经被碎片化肢解了,这种碎片化过程当中,当你看到一幅感人的照片,听到一个个人的歌曲,你可能会泪下,流泪、伤心、动容。但是如果三分钟之后,彩票开奖了,冠军诞生了,三分钟之后你关心的事情突然换了频道,你也会很自然地调整情绪到那个频道中去。
所以伤心落泪完了之后,如果马上换频道喜刷刷,你也会不费力地沉浸到另外一个环境中喜刷刷,你不会有道德上的谴责和自责,因为我们的前人已经替我们做过这个心理的修为,他们已经被谴责过、自责过,所以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自杀,一代又一代的hold住这个世界,因为他们心里面展现的蓝图是天下统一,所有的人都按照同一个模式,乌托邦,所有的人唱着同样的歌曲,幸福着同样的幸福,其乐融融,互相不争,没有杀戮,他们认为那就是美好的社会,所以这个美好的社会求之不得的时候,他们宁愿去死,不愿意在这个现实生活中苟且。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假设
秩序 、意义 、乌托邦
秩序:字面含义就是运转如常,秩序字面的意思就是井然有序,不是混乱的,是有次序,有轻重缓急,有排列组合,是有一定的模式和范式,这都是秩序。
那么支配我们对于秩序的这种念想背后是什么?
我把这个东西描述为我们对于确定性的偏好,或者说对于定数,命由天定的定数,冥冥之中操控我们命运的定数的一种偏好(恐惧),偏好中必有恐惧,事实上是有恐惧。
意义:意义是支撑你一个人获得快乐,支撑一个人甚至活下去的理由。意义对于人的感召,意义对于人的心灵的吸引,会让很多人像着迷一样,舍命求这样的东西。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是太正面地去用这个词,但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另外一个词就是意思,意思就是意义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在找什么,求什么?意义到底是什么东西?
也有很多人都明白,穷一己之力,凭一生的努力,意义未必能够如期来临。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要追求意义,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背后的假设是什么?所以我们说这是第二个层面。
乌托邦:乌托邦是文艺复兴之后在英国掀起的一个思潮,其实文艺复兴只是把这个思潮从古希腊时期复活。过去我们先人们传下来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有可能有大陆沉到海底,叫新大西洲,我们今天仍然有人相信这个传说,寻找这个传说,这是除了四大洲之外的第四大洲。
如果从这个地壳板块运用来讲未尝不可,现在很难说找到这么一个证据,柏拉图有这么一个书,描述一个曾经出现消失的绿洲、理想的国度,存在的社会。这是最早的乌托邦。文艺复兴之后这种思想在欧洲复活,大家又在寻找乌托邦,这是凭空想象的,邦连成邦。
乌托邦为什么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哪个时代,总会有乌托邦的情怀在一些人心中滋生,重新幻想,同时又通过某种方式传播到其他人心中燃起一片新的希望,往往伴随着对于上一个世界的厌倦,感觉需要寻找新的生活空间,需要奔向新的福地,需要建构新的生活样貌,他们不惜撇家舍业,走向另外一个地方,乌托邦就是这样一个有精神感召的新的家园。
轴心时代 | 极简世界
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关键词 | 互联网精神的母体我提轴心时代用意想说我们今天的文明长相面向,就是轴心时代以来2500年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一句话人类的觉醒,让他们从一个原始状态奔向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有秩序的一个制度,这个秩序体现在哪里呢?
体现在“金规则”的遵守,对这样一个“金规则”的共同遵守。
“金规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轴心时代之后,通过了不同领域里面,不同文化种族的传承,大家共同地发现了别人的存在,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发现了“他者”,知道了秩序不是靠力量,秩序不是靠征服,秩序是要顾及到别人的存在,所以在觉醒之后,为什么教觉醒时代的到来?
在于在原始社会中,可能我们只要治理好人和神的关系就好,原始社会就要打理好天神的关系,因为是多元论、多神论,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部落,所崇尚的神都不同。有些部落是山是神,有的部落是猫头鹰是神,用巫术的办法,祭祀的办法获得神的欢心,如果我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一定是神发怒了,这是觉醒之前的人类状态,这种状态存在了成千上万年。
可是,在轴心时代这些先知们,像柏拉图的洞穴里那个人跑出洞穴看了一眼觉得没有那么简单,有没有神不知道,又好奇我们敬拜山神,他们敬拜风神。所以觉醒之后,第一个种在心里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意味着对于自然的观察,转化成了道德了律例,仿照自然的方式处理人间的事物,升华成为道德的朦胧的道德的信条,这只是一次开始,所以我说轴心时代在觉醒之后,人类匆忙进入了“建构阶段”,觉醒之后匆匆忙忙进入了什么的建构阶段?
进入到了耶和华的建构,进入到了12史图建构世界,佛陀建构世界,佛罗门教建构世界,中国的老庄孔子建构世界,他们认识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他们想把这个信念变成生活准则,变成政治范围,变成戒条、信念、理智,他们希望传达给更多人信服他,他们希望创造一种繁荣的人间天国,这是一种匆匆忙忙的建构。
随后发生了1000年,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民族国家崛起,两次大战都在秉持这样的建构的信念和理念,大家都在用同样的话说同样的理由,让我们构造一个伟大的世界,用敌人的血祭我的红旗,大家都在找敌人,大家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经文。
互联网思想简史
互联网发生史
沉思:互联网挑战
思想家谱系思考:互联网的焦虑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改变着很多东西,但是互联网到底改变着什么东西呢?
这个要深思,我一直想说就是互联网要思考背后到底改变了什么东西,认知与行为,并且这个认知与行为是一种相互塑造的关系,就像太极图一样,认知行为,我们说这个筐子里面,这已经是丑陋的两分法,这是很多人头脑中的认知,这是每个人的行为,你就想象这是一个行为世界,这是一个概念世界,每个人在你的行为中都有一种对应,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行为范式,大家同意的叫社会准则。
可是过去的情况是这些人通过一种缓慢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今天他们彼此之间已经率先连接了,将来他们跟人和物体,机器、机器和机器都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在这种情景下,我们说人过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长得这个样子,我故意画成一个云图,一朵云彩,我们在漫画里面写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就是一个云图。
我们过去的认知是云图,云图什么意思呢?叫总结、归纳、提炼,这个就是知识考古学,过去的知识摆在书橱里的,过去的知识构建就是这样,定义、准则、规则,都在这里。所以当你思想的云团扭结在一起的时候,彼此的感染,彼此的刹那间的启示,都会分分钟发生,行为就是被这些东西挤压的。
第二个路径是今天的互联网,神经科学、脑科学、智能科技、虚拟现实,我们将来已经变成举手投足这边走着步子,你那边心里是有反应的,你在那个地方有你的行为,我这边的认知是有反应的,我自己的行为和我自己的认知是有耦合的。
所以刚才画的这两个圈,就越来越往一起走了,越来越变成一个圈了,认知影响行为,行为塑造认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认知和行为不停地相互彼此塑造对方的这样一个语境下,教科书怎么写?生活准则是什么?是非标准是什么?
这些东西是不是需要有一个升维的思考呢?升维之后是非标准依然存在,善恶美丑依然存在,但是仿佛你已经到了三楼,你既是局中人、戏中人,你又是观众,就像卞之琳写的,你就是看风景的人,我们既在风景中又在风景外,我们是量子人,量子力学的特征就是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局中人又是局外人。
互联网思想:台词与潜台词
正在发生 | 下一波发动力
在现代太多的互联网话语里面有很多台词和潜台词,我们需要超越台词和潜台词,台词就是畅销书、大会、商业计划书,真正的潜台词是潜藏在背后思想的涌动和躁动。
我们想抓住这个世界,可是这个世界就这样在我们的指缝间流淌,请问什么是本真?什么是真实?这时候你至少有这样一个粗浅的感受,当一个人想抓真实,他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下车,他要想发现真实,他必须下车。
在古典时代这么做情有可原,康德在不大的城市里面生活了一辈子,照样可以思考整个人生。他照样可以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如果你不接入互联网,不跟着这个互联网此起彼伏的喧嚣、流动、喘息、感叹,你就没有办法跟这个互联网的生命融在一起。
所以宝德里亚说超真实,超真实有两个含义,第一比真实还真实,为什么比真实还真实,因为它已经是一个被编纂的力量,不同的力量都在伸手编撰这个世界,我们都是被编排,同时我们也在编排别人,这注定是一个涮火锅的世界,所以超真实就是告诉放弃断念,要跟过去的寻求真实的诉求念想告别。我们注定生活在一个超真实世界里,比真实还要真实。
下一波我们面临的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人的物理世界会被机器挤用,人会变得机器化和机器的生命化,这是一个当今时代正在拉开的主旋律。所以我们要理解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来了之后,并不是为了完成你们那个百万富翁的梦想,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工业时代的财富,用意不在这里。当然了,在过渡期一定会让很多人一夜暴富,一定会让很多人一夜成名,一定会产生很多个马云,一定会产生很多个扎克伯格,那都是浮云,都是过眼烟云,因为他们不代表未来。
从卷入到涌现,这才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生活方式就是在这样不确定性的状态下,在这样跌宕起伏的状态下前行。
认知重启
辨识今天的思想处境,既然是辨识,就需要用群体智慧,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对这个世界已经形成了一幅眼界,你对这个世界是有眼界的,不要怀疑自己,每个人的眼界各有不同,这种见识我们希望聚合起来,形成一种可能公共的见识,这个公共的见识不求所有人都认同。
但是至少是我们一个饭桌,这是我们吃饭的一个饭桌,我们希望大家坐在这个饭桌边上,所以我们要看轴心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思想的困境,想看中国面临的双重的断裂,西方人我们读了一半,东方文化我们也断裂,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讲真是难上加难,雪上加霜。首先是辨识。
这就是前面我说这些,就是讲到网络智酷要做这样的事情,讲私房课,举行沙龙,跟互联网的有识之士有这样一个共念,这个共念希望能够把这个微笑的火种播下去。所以我说我化缘,我希望一起来播这个火种。通过这个方式,我们有没有像背垃圾一样,把一些思想的垃圾能够背走,其实是背不走的,但是我们可能插上一些标记,做一些标识,为后代不要走更多的弯路,为未来形成新的互联网的共同体,创造一种比较好的氛围。
我们的口号让思想直立行走,直立首先是独立,第二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