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与学生曾向我询问,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如何才算合理?“宝万之争”,以及恒大等诸多大咖加入万科热炒,有什么不同,是否可反证资本介入实体产业是符合市场规则,是合理的?
一些看法认为:不管是金融资本还是产业资本,难道不是都是资本?资本就是逐利的,受市场机制调节,“择优进入”,不是铁律?.我在这里做出回复:择优进入没错,因为有些事情你想做,但是规则不允许你去做的缘故,所以,某些情形,当它只可以作为想法时,就不是铁律了!我比较赞同这句话:英雄不问来处,资金要讲来处。亦就是说,银行或非银机构的资本绕过其行业职能规范与业务功能约束,去竞争实体产业领域的某些事务,这部分资本就出了问题。
如下主体内容是于微信中偶尔码的只言片语,汇集几段问题,故曰“漫谈”。
一、资本的属性及其功能范畴?“宝万”背后如何审视游戏规则——分量甚重
记得曾有一位研究生做了篇毕业论文,请我提意见,虽然写的绕弯很多,但大意看懂了,即:她拟建个网站搞网贷,一边是居民或投资者给钱,当然,无论储蓄或者投资,不一而足。而另一边,则是网站汇集这些钱去投资赚钱,再还给投资者与储户。我说,如果你能够让我家门口的杂货店,随意转行经营金融产品或者货币业务,卖柴米油盐杂货同时,也可以做揽储集资,收钱后再自行投资,...。那么,你的想法就可行了!.....
虽然逐利是资本一致的自然属性,但是,由于其处于国民经济制度体系的不同环节,执行体系中不同职能与功能,故不同的资本于不同行业或性质的机构(银行、非银等金融机构,或是实体产业环节等..,资本的工作与运营方式是不同的),则被赋予不同的责权利的工作范畴约束;会在执行不同的职责同时,开展不同的业务且方式不同,并拥有不同的业务内容与盈利方式及来源,正如银行不允许直接投资经营实业一样。
从而,处于金融行业的资本的属性往往不同,规则约束则不同。以发挥其专营中被赋予的本质职能并发挥基础功能,对国民经济发挥调节机制。所以,一个国家货币金融的制度体系对其专营者是有约束的,被赋予特殊领域经营权利的同时,会受到制度规则的约束。在中央银行及专门的监管机构的日常业务监管下,使其对实体产业及要素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发挥良性机制作用。即使在美国历史上,金融资本对于实体产业的控制,亦曾泛滥出现,并广泛控制实业,促使美国推出约束银行及非银机构的某些业务控股实体及垄断产业利益的法律规则的推出。
当前,随着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日趋复杂,金融机构的资本绕过规则,控制实体产业,从而破坏实体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与调节机制,愈来愈严重。
但是,当前较为复杂的问题是,面对旧的分业监管体系(实际为分类监管办法),我国金融业受到愈来愈多的开放创新业务的冲击,以及金融调控方法的出新,各类金融机构都可轻易绕过这种规则,从而使银行与非银资本轻易与各类短期资本对接融合,直接渗透于干扰实体产业的投机性工作中。(见 赵渤 著《中国金融监管:风险、挑战、行动纲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版)。
二、金融混业项下创新形势复杂:绕过规则的范畴的资本,问题在制度机制滞后
当前,混业项下创新形势复杂,而我国分业监管空白带众多,银行与非银机构旧制度细则难以为继,如:一些银行通过信托、资管、非标理财、各类权益抵押互换,收益权再融资、、拆借、利益互换等,甚至高息揽储通过表外参与高风险业务等等,绕过规则;非银机构亦可借用各类通道改变资本属性,如通过权证、发债、保险金,理财计划等;资管、信托、配资、权益交易、抵押、协商转让等;两融、收益互换等,都易于绕过规则约束,诸多所募资金避开原有的监管主体与运作与工作服务范畴,试图改变资金属性,网银网贷一些资本来源属性与方式不清,推波助澜等,冲击实体产业,这种庞大汇集下,失去规则,极易成为足以博弈国民经济的监控外影子银行资本,形成混业监管带盲区。。。。正是在类似制度与规则空白下,出现了德隆问题及“宝万”。至于恒大等的加入,于资本属性上,如具体情形有差异,视角与性质则不同,需要另行考量。该事件的本质并非支持万宝哪家的问题,而是其其背后暴露出问题的严肃性,且制度体系滞后,那么,改革与完善的推动与社会责任选项原则,应该被确立。
换句话,时下监管外短期资本,诸多处于混业带及制度盲区,时下制度体系与规则,无法有效监管并考量合规与否。所以,制度变革与规则细化迫在眉睫。危害几何?如,去年股灾类似资本卷走24万亿股市市值,假设此盲区不补,而我们资本市场开放过早,实体优质产业则会被轻易控制,易主,变卖,变现。。…
如果放任金融业在其特殊行业及功能上的职能与机制约束,摆脱其业务功能规则与范畴,任意出资控制实体产业,将消弱市场体系中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机制与生存的客观条件,破坏其自有发展环境与成长机制,实体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则消弱,其结果将诱发经济衰退、失业及危机的发生。
三、多重资本市场建设中的主体环节:弥补功能“缺口”为重,慎重无兜底性风险继续加码。
今年6月我国申请加入MSCI的新兴板块市场。当时的媒体利好一片。莫名的吸引了市场的眼球,很多人当时广泛关注6月15日美日晟公司所拟公布中国a股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评审结果,尤其认为,其可能吸纳巨额海外资金广泛提振资本市场,是巨大的利好。
当时由于忙碌,仅于微信朋友圈随手写了一点看法:
“事实上,msci的情绪催化作用很大,如果当时6月通过,短期内,首次吸纳的5%个股份确实会形成心理提振,至2017年会纳入39.9%(a股市值的四成)......金融深化于次级资本市场过早的试水一体化与开放,对于资本市场不成熟发展中经济体,会在资本报酬与劳动力报酬之间拉来距离,将会永远偏离……,尤其走近‘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国家,长期或增加回旋难度。去年msci提出清除障碍的‘额度分配\资本流动限制\投资收益所有权’(还包括股市停复盘的问题,为非核心目的性要求),已在原qfii基础上放宽,包括Rqfii专户证券理财权益,覆盖全部投资工具,包括a股的境外所有衍生品。去年a股投机炒作掠去20万亿市值,除两类短期放大的杠杆(两融及配资)清理,仅在a股的现货期指etf联系操作,已显无力掌控,放开所有市场/工具与障碍,引入海外短期资本参与投资定价与实体经济并无关系。虽然管理层或许认为还有权通过监控额度控制资本账户进出?……重要的是在权证专项账户下权证收益权的自由流动及境内外所有衍生品的覆盖,类似问题在国内在某些项目下的失控,并未有效转换。特别是处于监管外庞大资本,一些继续形成于先行过渡于混业项‘及影子银行灰色交叉带资本,还有一些遗留并继续形成于投资及贸易中提留瞒报利益与资本,通过直接投资交叉介入abh股海外投机资本,贸易盈余未结占款等,以及在银行及非银脱离合规项目下的表外业务,或会以合规途径借机于如上msci条件下途径及权益不可避免被采用,释放流动性打干预或打击市场的安排途径很多,或许它的影响不仅是一个a股市场。一些系统性遗留问题介入一系列变数,初期规模较小,在发展中经济体,先行金融次级市场一体化与深化,或许会是一颗钉子,投机风险的扩散途径多样……。………中国人喜欢面子,城市有城市面子,股市要有股市的国际面子及国际地位………”.
联系实体经济的制度安排与机制改革如何改善,中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不同,倒逼迫机制亦非现成,需要依具体问题再设计…………
资本逐利是其本质,但并非代表自由放任,任何国家对于金融机构资本逐利的的游戏方式是有规则,它亦是经济机制与规律的客观要求。它不仅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规避实体产业失去市场生存条件与发展的前提,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对于制度与机制体系建设的要求。。....
四、 新三班制度机制的设计建设:重新考量其于多重资本市场中的工作核心
新三板从本质上是面向实体创新企业设计的,但是其作为多重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设计,模式、运行方式及观点争论亦很大。虽然导向很好,但一些制度体系的设计问题,不能完全苟同,
新三板要做什么?……作为otc市场,虽然nasdaq并非为高科技企业创立,而是出于整束美国资本市场,但是,即使相对于我国主板(不过20几年),nsdq四十几年历史,其比照新三板自上而下的分层,nasdq的分层前提则来自完善的投资人市场及其形成的权益关系的整合,。其基础并不同于新三板的‘基础层、培育层、创新层’(除了融资与做市,基础/培育及创新三层及其入层标准,更多体现自上而下安排的人为性质,而与nasdq各层做出形似)。投资人市场及模式与实体经济直接对应,其入缀实体创业企业初期,权益模式及管理合作方式五花八门,如vc/pe/lp/gp/ib/hf/fof/tots等等,并建立专业团队直接或间接参与初创企业或科技的产业化。随着投资人市场完善,它不仅包括新兴科技的孵化培育,亦包括各类初创产业的管理发展扩张,加速及股权改造,乃至上市退出。基于投资人于市场任性发展形成复杂的益关系,nasdk作为otc市场的一种,提供配合实体产业各类权益联交易的环节,整合并配套各类实体权益交易转让统一的平台与机制(当然亦包括融资)。新三板的基础层\培育层及创新曾层,从性质看,应来源于并对接投资人于产业市场创造的资信,而非人为对应性安排。美国直接投资人市场及其专业化模式及成熟的团队的培培育模式变革五花八门,却尤有其支撑作用。在其面向初创中小微企业投资时,多元投资方式孕育多元化权益关系,同时,培育实体产业及新兴市场,如:nasdq第一市值的‘’苹果‘’、facebook,皆经历投资人市场选筛及专业团队参与,于实体市场脱颖后进入nsdq,而各类投资人面向产业市场亦推陈出新,如:格雷厄姆的yc,masschllenge,天使投资中的500startups,美国著名投资人peter thiek的founder s fund管理种子及投资facebook的ffangel fund 。这些投资人市场往往以各类参与模式及主题团队率先打造一个产业前端,进而启动产业束联动阶段完成规模与市值加速。新三板各层虽与nasdq一一对应,却以‘缺位’此阶段的市场显得其功能与定位目的或效果何如?探讨交易流量的繁荣没错,但能否依赖二级资本市场,打造产业增长极?
很多进入oct股权交易前的企业,不仅拥有了市场信用,同时,创新能力已获面向全球的市场扩张能力及可预见的广泛的新兴产业链产业群束,如,苹果,阿里…,。各的类似市场很多,如英国的aim\ofex法国的cmf\new market.日本jasdaq台湾省兴柜,美国的otcbb/pink sheet(粉红单)等,皆以机遇实体市场形成的双边信用风险为双边评价基础交易。…
那么,我们新三板市场体系涉及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多重资本市场体系制度机制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其中,令我最为遗憾的是,直接投资市场的权益形式与从参与方式,以及创新模式,我们都一股脑将其送到了二级资本市场去干了虚拟的事,这样,实体产业脱实入虚的漏洞会被进一步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