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在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四届圆桌峰会的知名跨国企业负责人时,李总理明确表示,“这次峰会的召开,本身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仍然是外国投资者的热土。”
“中国仍然是外国投资者的热土”,这在中国经济增速、FDI(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均显著下行的近两年,应该说,可能会出人意料。
但是,诸多数据又在证明,中国确实已然成为新一轮投资的风口,只不过,与上一轮偏重资产的制造业不同,当下“中国投资风口”的产业特征、投资形式、分布形式与既往相比,已经迥然不同。
相关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工业4.0等政策引导的助推下,2015年中外创投机构新募集基金597支,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本量近2000亿元,投资案例也同比上升79.7%多达3445起。
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投资风口”主要侧重于重资产的制造业,投资的介入形式也以合资经营、投资并购、PE股权投资等为主,而新一轮中国投资的风口,已经转变为偏轻资产性质的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投资形式也已逐渐转变为侧重项目前期的VC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同时,投资区域的分布,也已从此前的区域相对均衡,转变为向科研和教育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集聚——以深圳为例,截止2015年底创投机构注册量多达4.6万家,比2014年增加近2.6万家。
在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行的宏观背景下,本轮“中国投资风口”得已形成的显性优势是什么?如果说,过去中国吸引投资的显性优势是低成本劳动力(包括广阔的市场),那么,当下中国吸引投资的显性优势是丰厚的智力资源。从总量上看,我国拥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才,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高达3700万人,接近美欧日的总和,这在以创新为风向标的新一轮全球经济下,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我国的智力资源不仅相对丰厚,而且“智力资源”(非传统劳动力)的成本亦相对偏低。
除丰厚的智力资源外,近年来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以及行政体制的简政放权,亦是新一轮“中国投资风口”得已形成的关健因素。具体而言,最近两年,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政策氛围下,包括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办公和融资等政策优惠在内,政府均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扶持,而且,与此同时,大规模地减少行政审批、工商登记的三证合一等等,也给新一轮“中国投资风口”提供了强大的软环境支撑。
新一轮“中国投资风口”已然到来,区别于既往“中国投资风口”的结构性拐点亦已到来。但是,客观而言,欲让中国成为新一轮可持续的“投资风口”,我们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除了应持续深化行政职能改革外,针对智力资源,我们更有必要尽快完成从“总量”到“质量”的升级——构筑人力资源的核心优势,才是“中国投资风口”可持续、也是中国经济成功“调结构”的根本保证。
而要实现我国智力资源从“总量”到“质量”的升级,很显然,之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