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都走了



 

昨天,几乎所有报刊的微信公共号都于第一时间推出了纪念杨绛先生的纪念文章,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个人转载的纪念杨绛先生的文章也像雪片一样,让我目不暇接。

是的,杨绛先生也走了,这个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人,在昨天的凌晨一时,杨绛先生在走完了她105岁的人生之后,向这个喜欢她的世界挥手告别。

这是继上个月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之后,又一位文学巨匠的离去,在忧伤之余,又有些欣慰,她去找她的钱钟书去了,她去找她的媛媛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百岁老人的离去会让这么多的人悼念。爱好文学的,不爱好文学的,读书的,不读书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第一时间把心中的祝福送给这位世纪老人,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说实话,我没有读过杨绛先生的多少文章,即便是近几年火热的《我们仨》,我也没有读一页。读过的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是她早年的《干校六记》。那是一部记录文革时她和钱钟书在干校生活的书籍,本来这样题材的文章读起来会很沉重,可是读完那六记,却丝毫也感觉不到生活的悲苦和对那个时代的谴责。通篇充满了生活的温暖情节,让我甚至有一些向往。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化腐朽为神奇。

其实无论读杨绛先生,还是读钱钟书先生,他们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平和。一个人安静的打发时光,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的学问,如果不是因为大家的喜欢,他们宁愿默默无闻一生。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先生说到,可能也做到了,尽管现在很多人都在重复她的这句话,可我相信,很多人肯定不去做,也做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悼念一个世纪老人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