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案件一半涉扶贫领域更需要精准预防、监管
李华新
扶贫资金本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却在这些资金上动手脚。记者日前从云南省检察院获悉,今年1~4月,云南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595件719人,其中发生在惠民扶贫领域涉嫌职务犯罪的多达389人,占职务犯罪的一半以上。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19日 01 版)
云南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然而,支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救灾救助资金、生活保障资金、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资产收益扶贫、“互联网+”扶贫、关爱服务体系以及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却成为了职务犯罪的高发区。
正是因为是处于贫困地区,各级部门对于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其中的项目对于和民生相关,是和百姓的福祉相关的。但是这也成为一些手中掌握这些资金的领导,为自己谋私利的一个机会。
自2011年以来,云南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贪污贿赂犯罪2755人中,大多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征用开发、涉农政策性补贴等领域项目审批、工程验收和专项资金发放、管理、使用等环节。
据云南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庄李全介绍,从近年来查办的情况来看,这些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组织和乡镇机构,涉案资金大多为10万元以下,其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较多。而且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村级‘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会计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他们的犯罪行为多是围绕扶贫项目,包括项目申报、审核、审批、检查、验收、资金发放等。
扶贫对象量大面广、资金渠道和管理使用环节多、基层财经制度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到位、相关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群众对应享有的权益知道少、自我保护意识弱等,是造成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云南检察机关提出了精准预防的监管机制,因为不管是群众对于应该享有的权益知之甚少、自我保护意识弱,成为这些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那就需要对弈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些项目资金的监管,就要靠前来做,不要应为监管缺位,而使得这些项目成为犯罪者觊觎的漏洞;而对于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农村医疗等这些和民俗直接相关的领域,预警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只是查处,而是需要把工作做到前头,以杜绝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出现。
要确保涉农惠民项目的资金安全,不仅只是预防犯罪事件出现,更是通过精准的预警,使得惠民资金能够真正即使落到群众手中,让群众的期盼真正让惠民资金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
(济南 李华新)